求贤若渴的意思、求贤若渴的详细解释
求贤若渴的解释
见“ 求贤如渴 ”。
词语分解
- 求贤的解释 寻求贤能的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
- 渴的解释 渴 ě 口干想喝水:口渴。解渴。 喻迫切地:渴望。渴盼。渴慕。渴求。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求贤若渴”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对人才的渴求极其迫切,如同口渴时急切想喝水一般。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1. 字面与引申义
- 字面拆解:“求”指寻求,“贤”指德才兼备之人,“若渴”比喻急迫感。整体强调对人才的渴望程度。
- 引申含义:多用于描述领导者或组织因重视发展而主动、积极地招揽人才,带有褒扬色彩。
2.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后演变为“求贤若渴”。
- 历史典型例子: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体现这一精神。
3. 使用场景与例句
- 适用对象:企业招聘、政治用人、团队建设等场景。
- 例句:
- “科技公司初创阶段,创始人求贤若渴,频繁参加高校宣讲。”
-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强国纷纷展现求贤若渴的姿态。”
4. 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思贤如渴、爱才若命、千金市骨(侧重招揽手段)
- 反义词:嫉贤妒能、任人唯亲、尸位素餐
5. 文化内涵
-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贤人治国”的推崇,如《论语》中“举贤才”思想。
- 现代引申:可关联人才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体现开放包容的用人观。
注意事项:该成语专用于正面语境,若用于讽刺(如“他求贤若渴到不择手段”),需通过上下文明确贬义,否则易造成误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求贤若渴
求贤若渴是一个成语,表示渴望聘请有才能和智慧的人才。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个人急需找到非常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求(手,3画)贤(贝,7画)若(艹,8画)渴(氵,9画)
来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贵人者,所共戴也。贤人者,所共求也。’”后来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成语。
繁体:求賢若渴
古时候汉字写法:求賢若渴
例句:公司经营不善,急需找到一位有经验的CEO,所以他们求贤若渴地发布了招聘广告。
组词:求贤若渴地、求贤若渴者
近义词:知人善任、辨才庆贤、聘贤使能
反义词:固步自封、僵化陈规、不求进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