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断案的准则。《晋书·杜预传》:“与车骑将军 贾充 等定律令,既成, 预 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2).某种决定适用的范围。《南史·宋纪上·武帝》:“时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断,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晋陵 者不在断例。”
"断例"一词在汉语词典中属于复合型法律术语,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词源本义 该词由"断"(判断、裁决)与"例"(先例、成例)组合构成,最早见于宋代司法文书,指经过官方确认的判决案例。《宋刑统·名例律》记载:"诸断罪而无正条者,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其中"断罪"即包含对案例的裁定过程。
二、专业定义 在现代法律术语体系中,"断例"特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司法判例。根据《中国司法案例要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编)的定义,这类案例需满足三个要件:①案件裁判已发生法律效力;②裁判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正确;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即属于典型断例。
该术语在司法实务中常与"判例"交替使用,但严格而言,"断例"更强调案例的权威性和示范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辞典》(第三版)的释义,断例制度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廷行事",经唐宋"编敕"发展,至明清形成系统的"成案"制度。
“断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断案的准则
指司法审判中作为依据的规则或标准。例如《晋书·杜预传》提到,法如“绳墨之断例”,强调法律条文需简明直白,便于裁决案件()。
某种决定适用的范围
表示特定决议或政策所针对的领域或群体。如《南史·宋纪上·武帝》记载,刘裕推行“土断”政策时,明确划定了徐、兖、青三州不在断例适用范围内()。
在元朝法律制度中,“断例”是刑事立法的主要形式,例如《大元通制》由断例、条格等组成,其中断例部分集中了刑事法律内容,体现了元代“以例代律”的特征()。
“断”字本义为截断、隔绝,如“断绝”“判断”,而“例”指规则或案例,组合后引申为法律或决策中的规范依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法律术语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晋书》《南史》等文献。
膀浪报贩裨冕逋峭不值诚己刑物刺宋案大门头儿钓鈎二舞蕃戎贩贴疯疯势势粉妆玉砌符信告成公民权冠玉顾复之恩黑潭河水花不愣登画到滑稽戏还可能隳隤计出万死节物倦旅拘钳买官鬻爵妙算神机邈永莫桑比克港谋夫孔多派不是篷舟秋照屈桥入山散关商陆生类省问生像慴讋试墨师心自用收结梳雪酸虀恬噪通昔嗢嗢巍奂威摄乌鹊歌舞榭歌楼校旗下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