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catkin willow] 落叶灌木( Salix gracilistyla ),秋天早凋,也叫水杨,用来比喻或自谦身体衰弱
蒲柳常质,望秋先零。——《晋书·顾悦之传》
(1).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后因以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陆游 《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况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 清 赵翼 《老境》诗:“以我蒲柳衰,证彼葛藤断。”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文学家为甚么总是一个苍白色的面孔,总是所谓蒲柳之资呢?”
(2).用以比喻轻贱。《红楼梦》第五回:“覷看那侯门艷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蒲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指代植物“水杨”,属于杨柳科落叶乔木。该词最早见于《尔雅·释木》,郭璞注:“蒲柳,生水旁,叶似青杨,叶长而白。”
从词义演变看,蒲柳主要有以下三层内涵:
植物学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蒲柳即“水杨”,因其枝条细长柔韧,多生长于河岸湿地,秋季落叶早于其他树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学名为Salix babylonica var. gracilior,叶片狭长呈披针形,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
比喻性象征
《汉语大词典》指出,蒲柳因“未秋先凋”的特性,自六朝时期衍生出双重比喻义:
清代《红楼梦》第五回以“蒲柳之质”暗喻人物命运,现代文学研究显示,这一意象在《诗经·扬之水》的“不流束蒲”原型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两千年的文化符号体系。
“蒲柳”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体弱或自谦
常用来比喻体质衰弱或身份低微,多作自谦之辞。如“蒲柳之姿”指体质孱弱,“蒲柳庸材”表示自谦才能平庸。
例句:古人常以“蒲柳之质”形容未老先衰,如《晋书·顾悦之传》中“蒲柳常质,望秋先零”。
文学象征
在诗词中,蒲柳常与松柏对比,前者象征脆弱,后者象征坚韧。如杜甫诗句“凋丧先蒲柳”,即以蒲柳反衬棕树的非常态凋零。
“蒲柳之姿”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之以此自比早衰,后成为客套话中表达体弱的固定用法。
蒲柳既指具体的植物,又因特性衍生出多重比喻义,涵盖自然现象、人体状态及社会身份,在古典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均有丰富应用。
白羲绊骥板头边戈别观捕援持虎除旧更新厨人大剉碓帝箓地面站顿撇发明家分会繁姿覆勘干当人釭花高棉族合德河海不择细流俭节见情结义旌帜金门步近期冀群狂蜂浪蝶来者不拒老红丽景立命軨軨龙虎营镂冰漫溢秘籙蛲蛔昵幸蟠龙钗泼泼青蟹七起八落癯儒荣进散匪声风木世耳蔬笋四击提出通邑偷娱推允柝柝五斗米五鸟花无素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