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在朝廷上出言顶撞君主。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顺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准主而説,适时而行,无廷逆之郄,则无斥退之患。”
“廷逆”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但核心意义集中在朝廷内的言行冲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发音:tíng nì
构成:由“廷”(朝廷)和“逆”(抵触、不顺从)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在朝廷上违逆”。
核心含义:指臣子在朝廷上直言顶撞君主,或违背君主意志的行为。
行为表现
多指臣子因进谏或议事时与君主意见相左,导致言语冲突。例如汉代王充《论衡·定贤》中提到,顺承君主的臣子因“无廷逆之郄(嫌隙)”,才得以避免被贬斥。
与“叛逆”的区别
需注意,“廷逆”并非指谋反类的政治背叛(如提到的“叛逆行为”),而是强调君臣间因直言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源于忠谏,也可能因臣子刚愎引起。
《论衡·定贤》原文节选:
“夫顺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准主而説,适时而行,无廷逆之郄,则无斥退之患。”
(译文:善于逢迎的臣子,通过揣摩君主心意、顺应时势行事,避免顶撞君主,因而不会遭到贬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论衡》相关章节或汉代史书中的君臣对话记录。
廷逆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由廷和逆两个字组成。
廷:部首⻏,总笔画14。
逆:部首⾃,总笔画9。
廷逆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官员对于反抗或背叛朝廷的行为的称谓。
廷逆的繁体字为「廷逆」。
在古代,廷逆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现代汉字的形式。
1. 他被判处「廷逆之罪」,被迫与家人分离。
2. 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严惩廷逆行为,保卫国家统一。
廷罪、廷杖、廷询、逆贼、逆反、逆流、逆境等。
谋反、造反、叛逆。
臣顺、忠诚、顺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