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和斛。两种古量器。亦用为量器的统称。甬,通“ 桶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郑玄 注:“甬,今斛也。”《吕氏春秋·仲秋》:“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高诱 注:“斗、甬,皆量器也。”
斗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量器名称,具有特定的形制和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量器定义
斗甬(也作"斗斛")是古代计量谷物容积的标准器具。"斗"为方形量器,"甬"(通"斛")为圆形量器,二者常并称。据《吕氏春秋·仲秋纪》载:"正钧石,齐斗甬",强调其作为度量衡标准的权威性。
形制规范
汉代《说文解字》释:"斛,十斗也",《汉书·律历志》明确其进制关系:"十斗为斛"。考古发现的商鞅方升(现藏上海博物馆)与战国铜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印证其形制标准。
法度象征
因斗甬代表国家度量标准,引申为法度、规范的象征。《荀子·儒效》云:"法则度量正乎官",王先谦注:"斗斛之量"即指制度公正性。
公平意象
古籍常以"斗甬"喻指社会公平,如《庄子·胠箧》批判"斗斛之量"被窃取即暗喻社会不公,反映其文化符号意义。
《礼记·月令》
"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东汉郑玄注:"甬,今斛也"),说明其与历法、农政的关联性。
《周礼·考工记》
记载"栗氏为量",详细描述青铜量器的铸造规范,为斗甬制度的技术源头。
主要文献来源
根据权威文献和词典解释,“斗甬”是古代两种量器的统称,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斗甬”指古代量器中的斗和甬(通“桶”或“斛”),用于计量粮食等物品。其中:
在古籍中,“斗甬”泛指量器系统,用于统一度量标准,尤其与“钧、石、权、概”等计量单位并列出现。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专业研究。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甬”解释为“通道”,属于字面拆分导致的误解,需以《礼记》《吕氏春秋》等经典文献为准。
暗主襞积避险过当不逞之徒储嫡刺詈鼎玉东明亸免封祝富贵花抚景刚子耿特革舟海隝号辞豪帅禾易划过哗众取宠会首假城简注夹帐齎持籍口进垦谲怪之谈倨忽坤珍梅岭美美萌起密捕明应蓦蓦平妥泼剌剌洽购墙皮侵渎清尚缺行人面桃花睿德如胶投漆生毋相见,死毋相哭射莎诗謡实值岁寒素鱼铜关投石超距宛舌畏徇湘沅小家败气邪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