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德违法的行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凌华》:“﹝ 华 ﹞见黄衫吏齎詔而前,宣云:牒奉处分。以 华 昔日曾宰剧县,甚著能绩,后有缺行,败其成功。謫官圜扉,伺其修省。”
“缺行”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核心定义
指缺德违法的行为,带有道德或法律层面的贬义评价。该词常用于描述品行不端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延伸用法
个别资料提到可泛指“职务的空缺”(如、5),但此解释权威性较低,且多数权威来源未提及,建议以“缺德违法”为主要含义。
文献来源
唐代薛用弱《集异记·凌华》中记载:“以华昔日曾宰剧县,甚著能绩,后有缺行,败其成功。”,说明该词在古代已用于描述因不良行为导致失败的情形。
现代用法
如造句:“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此处“缺行”虽未直接使用原词,但体现了“缺乏行动”的引申逻辑。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漢典》或唐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缺行》是指文章或书籍中缺少某一行的情况。通常在排版中出现错误或遗漏导致某一行未能显示,造成了缺行。
《缺行》由部首“缺”和部首“行”组成。
部首“缺”是由“缶”和“夆”组成,具有10画。
部首“行”是单独的一个汉字,具有6画。
《缺行》一词起源于书籍、文章排版的错误或遗漏。当排版时无意中漏掉某一行,导致出现空白,或者某一行排版错误、被覆盖等情况,就可以称之为“缺行”。
《缺行》的繁体字为「缺行」,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缺行》这个词在古代并没有特定的古汉字形式。
1. 这本书的第三页出现了一处缺行。
2. 排版有误,导致整篇文章出现了多处缺行。
3. 编辑们需要仔细检查避免出现缺行。
组词:行间距、缺字、排版、勘误、遗漏等。
近义词:漏行、空行、误行等。
反义词:连行、满行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