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rdamon amomum]∶白豆蔻( Amomum cardamon )的别称,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
(2) [cardamon]∶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
(3) [simile of the girl;teenage of girls;hudding beauty]∶比喻少女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可入药,产 岭 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唐 杜牧 《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蓆,豆蔻花间趖晚日。” 宋 陆游 《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 巫山 ,但豆蔻含胎可怜。”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植物名。又称“草荳蔻”、“白荳蔻”。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有芳香气味。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豆蔻是汉语中兼具植物学、药学及文化意象的多义词,其释义及用法如下:
指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芭蕉,叶片细长,花淡黄色,果实呈扁球形。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其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1页。
果实气芳香,味辛凉,中医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常见种类有白豆蔻、草豆蔻等,其中白豆蔻为《中国药典》收录药材。来源:《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8卷。
典出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初春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突出其青春娇美。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10卷。
“豆蔻年华”成为固定短语,专形容女子年少芳华,如“正值豆蔻年华”。此意象被历代诗词、小说广泛沿用,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需注意“豆蔻”与“草豆蔻”“肉豆蔻”的区分:后两者分属不同科属,药用价值与文化寓意均不同。日常使用中,“豆蔻”默认指向文学意象或白豆蔻药材。
参考资料:
“豆蔻”一词的含义可从植物学和文化象征两个层面解析:
一、植物学定义
基本特征
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呈石榴籽状且带有香味。主要分为白豆蔻、草豆蔻等种类,多产于热带地区如岭南。
实用价值
其果实和种子可入药,具有健胃、祛湿等功效,也作为香料用于烹饪(如炖肉调味)。
二、文化象征意义
少女的青春意象
唐代杜牧在《赠别》中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少女,因豆蔻花苞青嫩、形态娇小,与少女含苞待放的特质契合。后世遂以“豆蔻年华”专指女子青春年少阶段。
年龄范围的界定
结合诗句及植物特性,古人将“豆蔻年华”具体对应到十三四岁,强调少女的纯真与生机。
总结
豆蔻既是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植物,也是中国文化中青春少女的经典意象。其双重含义在文学与生活中广泛应用,需结合语境区分具体指向。
澳门币白役颁历表姐惝惝斥绌赤晴龡豳摧朽拉枯弹鐄倒风地简冻雨蠹国耗民乏绝风起风兴云蒸氛霾黼画浮生钢筋贡主勾扰絓漏官産宏观调控鸿羽画轮车秽疾金箴计上心头巨棓科诨宽嘿赉锡朗朗联席会李园龙翔凤翥庙食磨勒贫富不均噼啪清德钦倾秋芸擩哜慎德蜃蛤眚妖思怀索桥退滩枉木委丽文风不动汙浊相坚晓信胁底下插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