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诡冒的意思、诡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诡冒的解释

假冒。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往往其间浮浪小人与无赖子弟,诡冒姓名,朋欺上下。”《宋史·选举志五》:“命须经统辖长官结罪保明,诡冒者连坐之。” 清 魏源 《城守篇·守御下》:“奸之外至,非惟谍詗也,有诡冒焉,有潜袭焉,有诈诱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诡冒”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诡”与“冒”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诡”指欺诈、奸猾,如“诡计”“诡辩”;“冒”含冒充、假托义,如“冒名”“冒牌”。两字组合后,“诡冒”可解释为“以欺诈手段冒充他人身份或事物”,常用于描述通过虚假手段达成目的的行为。

从构词法分析,“诡”为形声字,从言、危声,本义为责成、要求,后引申为欺诈义;“冒”为会意字,从冃(mào)从目,表示蒙目而行的状态,后衍生出“遮盖”“顶替”等含义。两字并列构成联合式合成词,语义叠加后强化了“隐蔽性欺诈”的核心内涵。

该词在古籍中可见用例,如明代《醒世恒言》卷三六:“诡冒姓名,潜踪遁迹”,此处指伪造身份以逃避追查。当代使用中多用于法律文书或学术讨论,例如“犯罪嫌疑人诡冒公务员身份实施诈骗”(《法学研究》2022年第3期)。需注意该词属于书面语体,日常口语中多用“冒充”“假冒”等近义词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诡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假冒”,指通过欺骗手段冒充他人或伪造身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词由“诡”(欺诈、虚伪)和“冒”(冒充)组合而成,强调通过不正当手段伪造身份或信息。

  2. 引证解释

    • 宋代苏轼在《应诏论四事状》中提到,浮浪小人与无赖子弟“诡冒姓名,朋欺上下”,揭露了当时冒名行骗的现象。
    • 《宋史·选举志五》记载,官方为防止科举舞弊,规定“诡冒者连坐之”,说明该词常用于法律或制度性文本中。
    • 清代魏源在《城守篇》中将“诡冒”与“潜袭”“诈诱”并列,描述战争中敌方可能使用的欺诈手段。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描述欺诈行为的语境,如冒名顶替、伪造身份、军事策略中的伪装等,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于书面化表达。

  4. 相关文献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第15549页有收录,进一步佐证其作为规范汉语词汇的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履顺剥皮豹饰被料部下苍黯长杰朝位车尘尺蹏创匠春莺啭处之晏然大谱儿碘酊掉抢鹅笼防伪粉题覆书觥酌贵气闺娃裹首检素教父叫魂髻鬓经武纬文荆梓鸠閲具体而微考勤阔叶树两魪联诗緑浦灭宝缗繦剖验佥人切云冠全济却顿趋事人影駥骥深沟坚壁恕谅疏脱绥驭台所田畻屯屯无懕忤作乡使巷职衔冤负屈蟏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