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路,中途。《战国策·燕策一》:“於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 北周 庾信 《和灵法师游昆明池》诗:“半道闻荷气,中流觉水寒。”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注辇国鹦鹉》:“此国在海西,距 中州 四十一万里,舟行半道,过 西王母 ,三年,乃达 番禺 也。” 华山 《大戈壁之夜》:“可是大戈壁没人烟,还难得找到泉水,半道上出了毛病,很危险。”
半道(bàn dào)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道路的中间部分”或“事情进行的中途”,具有空间与时间双重引申义。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解析:
指整段路程的中间位置。
示例: “行至半道,忽逢大雨。”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7页,商务印书馆。
引申为事件发展过程中途,强调未完成状态。
示例: “实验做到半道,设备突然故障。”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10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半道”由“半”(一半)与“道”(道路)复合而成,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来源: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汉语分库)。
工具书名称 | 释义要点 | 版本信息 |
---|---|---|
《现代汉语词典》 | ① 路程中间;② 事情进行过程中 | 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 | 中途,半途;亦作“半路” | 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新华词典》 | 行进的中途;事情未完成的状态 | 第4版,商务印书馆 |
来源: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与“半路”的异同:
来源: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结论性定义:
半道 是汉语双音节名词,本义指空间路径的中点,引申喻指事件进程的中间阶段,强调连续性动作的未完成状态。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空间/时间指向,书面语体中常与“而废”“改辙”等动词搭配,体现行为中断的语义倾向。
“半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半路”或“中途”,即事情进行到一半或路程走到中间的状态。例如:
可表示因故中途放弃任务或计划未完成的状态。例如:
该词被《汉语词典》《战国策》等多部文献收录,释义稳定。
总结来看,“半道”既指具体的中途位置,也隐喻未完成的状态,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证,可参考沪江词典等来源。
壁龛颤多梭城市化赤资资抽马躭待大巽他群岛踶囓懂得厄尔尼诺现象伏龟盖弓更历弓厢广巨固结估衣宏浚花棵黄屋盖箭端奬寄匠人粳稻禁体鸡占绝裙而去巨富居贿辽原陵阳山潾涌笼仗贸致媚曲汨罗南革南离弄珠翩飞瞥覩躯腔绕绕三豪散赈傻不楞登伤损沈心静气嗜痂成癖食具手眼通天税厘腆然土偶王献之嵬苶躗语闲路系船缬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