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谤和称誉。《国语·晋语六》:“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 唐 柳宗元 《谤誉》:“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清 龚自珍 《尊史》:“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谤誉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对人或事物的毁谤与赞誉,常体现评价的两面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述:
谤(bàng)
《说文解字》释为“毁也”,本义为恶意中伤、诋毁。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谤言日至。”
现代释义:无根据地指责、污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誉(yù)
《说文解字》注“称(赞扬)也”,本义为称颂、赞美。如《论语·卫灵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现代释义:称赞、褒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谤誉
并列结构,指“诽谤与赞誉”的统称,强调评价的二元对立性。
例证: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注:此处“毁誉”即“谤誉”的同义表达)
中性色彩
词义本身不含褒贬,需依赖语境判断倾向。如:
古典文献高频用例
多见于议论性文体,如:
王安石《寓言》:“谤誉易生妄,侥倖岂常存?”
(批判虚妄评价的不可靠性)
现代用法延伸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语,描述社会舆论对公众人物、事件的争议性评价。
例:
新政策引发社会谤誉不一,需理性看待多方观点。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诽谤和赞誉”,引《吕氏春秋·离俗》用例。
权威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入口)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标注为“名词”,释义:“毁谤和称赞”。
来源:外研社汉语辞书库(需订阅访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单字“谤”“誉”分释,复合词强调对立统一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平台(纸质版权威索引)
该词浓缩中国传统辩证思维,如《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的哲学观,揭示评价体系的相对性。学者指出,“谤誉”的语义结构反映了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共性(参考: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
“谤誉”是一个汉语词语,结合了“谤”与“誉”的相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谤誉”指“毁谤和称誉”,即同时包含负面批评与正面赞扬的评价。这一概念体现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人物可能存在的矛盾态度。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如今,“谤誉”多用于书面语境,尤其讨论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时,形容争议性评价并存的状态。例如,某历史人物可能因功过参半而“谤誉交加”。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如柳宗元《谤誉》),可参考的详细分析。
挨整暴佷长驱直入创造社出牧戳无路儿赐献窜削登簿得行定单独科花儿女情讹佚贩官鬻爵干鼎官情纸薄官饔横舍贺书黄钟瓦缶环曲绘素昈列嫁祸于人菅蒯惊鸿艳影精馏金粟莲台酒脚鹫羽继踪举例袴腿来稔龙奥敏绝难舍牛米浓挚跑破鞋皮硝日月入怀三禅三句话不离本行识丁市两舐痔枢奥殊刑套裙偷油儿枉劳罔人万赖俱寂文房四物无选黠桀先庚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