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蠹鱼的意思、蠹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蠹鱼的解释

亦作“蠧鱼”。1.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明 张景 《飞丸记·旅邸揣摩》:“夜窥得汗牛编学累丝,昼翻从蠧鱼涎穷滋味。”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一:“卷书置篋中,寧使饱蠹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这东西我家多的拿竹箱子装着,一箱一箱的喂蠹鱼,你自看得希罕。”

(2).借指书籍。 清 金人瑞 《立春日送二策入学》诗:“笥锁蠧鱼皆祖往,身从皋比又前缘。” ********* 《杂感》诗之八:“十年潦倒空湖海,半生浮沉伴蠹鱼。”

(3).啃书本。亦指死啃书本的读书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枕席经史,沉湎青緗,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 清 唐孙华 《再迭随庵韵》:“衰年髣髴烛光餘,犹向残编作蠧鱼。” ********* 《给臧克家先生》:“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蠹鱼(dù y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义与生物特性 蠹鱼本指一种小型蛀虫,学名为衣鱼(Lepisma saccharina),属缨尾目昆虫。其体形细长扁平,尾具三根细长尾须,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以纸张、书籍、衣物中的淀粉和胶质为食,常见于古籍、衣柜等场所。古籍《尔雅·释虫》中已有"蠹,鱼"的记载,描述其"身狭长如鱼"的特征。

二、比喻义与文学象征

  1. 文化侵蚀的象征:因蠹鱼喜食书籍,传统文化中将其比喻为侵蚀文化载体的破坏者。如宋代陆游《剑南诗稿》云:"蠹鱼坏我字,啮尽书中意",以虫喻指文化传承面临的威胁。
  2. 迂腐文人的代称:明清时期衍生出"书蠹"一词,特指脱离实际、死守典籍的读书人。《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将其引申义注解为"比喻埋头读书而不通事理之人"。

三、词源考据 该词为偏正复合词,"蠹"本指蛀虫,《说文解字》释作"木中虫";"鱼"描述其游动形态。汉代《方言》记载:"蠹,东齐谓之蝝,或谓之鱼",可见以"鱼"喻虫的地域语言特征。

四、现代应用场景 当代语境中常用于两类表述:

  1. 文物保护领域特指古籍害虫
  2. 文学批评中借喻脱离现实的研究者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义概括为:"①蛀食书籍、衣服等的小虫;②比喻埋头死读书的人"。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网络扩展解释

“蠹鱼”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蠹鱼(拼音:dù yú)并非真正的鱼类,而是一种昆虫,学名为衣鱼(Lepisma saccharina),属于缨尾目。其名称来源于外形特征:身体覆盖银灰色细鳞,尾部呈分叉状似鱼尾,且常栖息于阴暗潮湿处如书籍、衣物中,因此得名。

二、特征与习性

  1. 形态特征:体长约1厘米,无翅,行动灵活,体表银灰色,尾部有两根细长尾须(形似鱼尾)。
  2. 食性:嗜食含糖及淀粉的有机物,如纸张、书籍、衣物、谷物等,是常见的蛀虫。
  3. 习性:怕光,喜潮湿环境,常见于古籍、衣柜、粮仓等场所。

三、文化寓意

  1. 比喻义:因蠹鱼以蛀蚀为生,常被用来比喻危害社会或国家的蛀虫,如“巨蠹”指祸国殃民者。
  2. 文学意象:古人常以蠹鱼自嘲或抒怀,例如:
    • 郁达夫《杂感》:“十年潦倒空湖海,半生浮沉伴蠹鱼。”
    • 白居易《伤唐衢》:“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四、别称与异体字

补充说明

“蠹”字本义为蛀虫,引申为侵蚀、破坏。蠹鱼因其食性特点,成为古籍保存中的常见难题。如需进一步了解防治方法,可参考相关昆虫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带百法饱德爆杖摈畔敝绨恶粟博观擘指参究躔陛长汤屋寸田尺宅踶囓罚殛方处奋笔直书浮套甘蓝攻砭公仪刮脸黑白电视黄衫客惠而饯赠叫板矫矫旧醳稷泽举国上下军籍勘合苦况莱公老寿鸾篦论伦卢王缕举满腔热忱名姬茗糜鸣蛙念曲陪仆襁属前和头情故裘钟全场三丘色叫熟看祀纪天旋地转铁炭亭刃头妻退磁围姓蟹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