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罚极 ”。诛戮。《书·多方》:“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 陆德明 释文:“殛,本又作极。”《诗·鲁颂·閟宫》“致天之届” 汉 郑玄 笺:“届,极也。天所以罚极 紂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如其寸衷有昧,徇人贿託,废弃真才,神灵有知,允当罚殛。”
“罚殛”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通常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一、基本释义
“罚”指惩戒、责处,“殛”原义为诛杀、流放。二字组合后,“罚殛”表示严厉的刑罚或终极惩治,常带有天道报应或神罚色彩。《尚书·汤誓》有“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的记载,间接体现古代对“天罚”类概念的敬畏。
二、词源与用法
三、近义辨析
与“诛戮”“刑戮”等词相比,“罚殛”更侧重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如《墨子·明鬼》言“鬼神之罚殛,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突出其不可规避性。
四、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该词偶见于学术著作或文学作品,用以形容极重的道德谴责或历史批判,例如“逆天而行者终遭罚殛”的比喻表述。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国哲学大辞典》)
“罚殛”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罚殛”读作fá jí,意为诛戮,即通过严厉的刑罚(如处决)进行惩处。该词由“罚”(惩罚)和“殛”(杀死)组合而成,强调极重的刑罚,常见于古代文献。
“殛”在单独使用时也指“诛杀”,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殛,诛也”。由于“罚殛”带有强烈的古典色彩,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
安仁班璘保氏敝肠嬖御参燮巢居嘲咏称伐丑名楚糟刺蜜篡政道言达情雕虫薄技兜卖奋逸浮响贵友寒垧宏畅华凈黄猫黑尾呼吼虎啸龙吟驾临绛囊教示烬煨决机溃亡烂手乐然卢仝卖垆鸣锣喝道女英擗踊拊心轻僄清署鼽鼻赇官取受上言时忌收求戍客属吏厮禁随寓而安苏州码子怗息万签插架未消霞锦夏历销路宵逸下锹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