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畔的意思、摈畔的详细解释
摈畔的解释
排斥脱离。《战国策·赵策二》:“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 韩 、 魏 、 齐 、 楚 、 燕 、 赵 ,六国从亲以摈畔 秦 。”
词语分解
- 摈的解释 摈 (擯) ì 排除,抛弃:摈弃。摈除。摈黜(罢黜并放逐)。摈诸门外。 古同“傧”,迎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畔的解释 畔 à 田地的界限。 边:河畔。湖畔。桥畔。耳畔。枕畔。 〔畔援〕横暴,跋扈,如“帝谓文王,无然畔畔。”亦称“畔换”、“叛换”。 古同“叛”。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摈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其含义与“背弃”、“离弃”相关,带有强烈的排斥、断绝关系的意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
一、 字义分解与合成
-
摈 (bìn):
- 核心义为排斥、弃绝。《说文解字》释为“相排斥也”。引申有抛弃、排除的意思。
- 在古代礼仪中,“摈”也指导引宾客或接待宾客的人(通“傧”),但在此词中不取此义。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畔 (pàn):
- 本义指田地的边界。《说文解字》释为“田界也”。
- 引申义有边、侧(如“河畔”)。
- 更重要的是,它有通“叛” 的用法,表示背叛、背离。《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中“畔”即通“叛”。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
合成“摈畔”:
- 将“摈”的“排斥、弃绝”与“畔”的“背叛、背离”结合起来,“摈畔”意指(被)排斥并背叛或(被)弃绝而背离,强调一种被主动断绝关系、遭受背弃的状态或行为。
- 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彻底决裂和背离,带有情感上的疏远和道义上的背叛色彩。
二、 典籍用例与释义
“摈畔”最著名的用例见于《楚辞·九叹》:
- 原文: “身被疾而不閒兮,心沸热其若汤…… 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于悒。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戏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产。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灵怀其不吾知兮,灵怀其不吾闻。就灵怀之皇祖兮,愬灵怀之鬼神。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余辞上参于天墬兮,旁引之于四时。指日月使延照兮,抚招摇以质正。立师旷俾端辞兮,命咎繇使并听。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余幼既有此鸿节兮,长愈固而弥纯。不从俗而诐行兮,直躬指而信志。不枉绳以追曲兮,屈情素以从事。端余行其如玉兮,述皇舆之踵迹。群阿容以晦光兮,皇舆覆以幽辟。舆中涂以回畔兮,驷马惊而横奔。执组者不能制兮,必折轭而摧辕。断镳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路荡荡其无人兮,遂不禦乎千里。身衡陷而下沉兮,不可获而复登。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出国门而端指兮,冀壹寤而锡还。哀仆夫之坎毒兮,屡离忧而逢患。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咸之水游。惜师延之浮渚兮,赴汨罗之长流。” (《九叹·离世》)
- 关键句:“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 王逸注曰:“言怀王不肯与我共议政事,而反听用谗人之言。” 洪兴祖《楚辞补注》在相关句下引或说:“摈畔,犹背弃也。”
- 释义: 这里的“摈畔”是背弃、离弃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屈原(或代屈原立言的刘向)哀叹楚怀王(灵怀)不信任、不任用自己(“不吾与”),反而听信谗佞之言,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对忠臣的摈弃和背叛。
- 来源参考: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点校本);王逸《楚辞章句》(见《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 现代理解与使用
- 含义: 综合以上,“摈畔”的核心含义是背弃、离弃、排斥并背叛。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彻底的断绝关系的行为或状态,常带有因不被理解、信任或听信谗言而导致的疏远和背离。
- 词性: 动词。
- 语体色彩: 古语词,文言色彩浓厚,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已基本不用。
- 使用场景: 仅出现在对古代文献(尤其是《楚辞》)的解读、研究或仿古写作中。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摈畔”是一个源自先秦典籍(尤见于《楚辞》)的古汉语动词,意为背弃、离弃、排斥并背叛。它由表示“排斥、弃绝”的“摈”和通“叛”表示“背叛、背离”的“畔”组合而成,强调关系的彻底断绝和背离,常带有情感疏远和道义背叛的意味。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仅用于古典文献研究和特定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摈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
现代常用义
指摒弃错误的立场或意见,强调主动排除旧有、不合理的观点以寻求正确决策。例如:“企业需摈畔传统思维,探索创新模式。”
-
古代文献义
在《战国策·赵策二》中意为“排斥脱离”,特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六国从亲以摈畔秦”。
二、词源解析
- “摈”:本义为排斥、弃绝(如“摈弃”)。
- “畔”:原指田界,后引申为“边际”或“立场”(如“离经叛道”中的“叛”通“畔”)。
二字组合后,字面可理解为“脱离原有界限/立场”,后衍生出“排除错误观点”的抽象含义。
三、使用建议
- 现代语境:多用于描述个人或组织革新观念的场景,含积极色彩。
- 古文引用: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现代语义混淆。例如《战国策》中“摈畔秦”指六国联合抗秦,而非单纯摒弃观点。
参考资料
- 现代释义:查字典、搜狗百科
- 古文用例:造句组词网、教育问答
别人正在浏览...
摆格编民不器畅通无阻尘迷春卿辞源徂没淡荡丹荑肺萎陷封锁沟副次抚纳干休工输勾补贵器裹锋雇直胡帽豁目降榻结彻汲郡古文静候积言卷领垂衣浚决开伙可望而不可及困没长烂曼老人星图联辔岭僥龙卷虑傂尺眊瞭面盘子尼童子縏结清媚稔转申挺食例失涎守气説是弄非死胎棠溪讨流泝源退家屠鲙屯封委积味同嚼蜡无憾兀楞楞无瑕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