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载, 魏 军口喝而艰于行走, 曹操 诡称前有梅林,士卒闻之,口齿生津,得以前行。后因以“渴望梅”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搔首踟躕,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参见“ 望梅止渴 ”。
“渴望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典故来源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用空想自我安慰的比喻。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成语原指通过想象梅子的酸味来缓解口渴,后引申为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例如,唐代诗人罗隐在《丁亥岁作》中写道:“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反成灰”,即以空想求医表达无奈。
主要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率军途中,士兵口渴难行,曹操谎称前方有梅林,士兵因想象梅子酸味而生津止渴,得以继续前行。这一故事后来被简化为“望梅止渴”,而“渴望梅”是其衍生表达。
“渴望梅”与“望梅止渴”同源,但后者更常用,前者多用于诗词或特定语境中,强调“以虚望缓解实际需求”的无奈感。
部分资料(如)误将“渴望梅”解释为“对梅花的渴望”,可能是混淆了字面含义与典故背景,需以权威文献为准。
总结来看,“渴望梅”是通过典故演化出的比喻性表达,核心在于以幻想应对现实困境,而非单纯描述对某物的渴望。
《渴望梅》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非常渴望某件事物或者期盼迫切。这个成语原本源自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非常渴望吃到梅子,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于是他产生了对梅子的巨大渴望。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迫切渴望某件事情。
《渴望梅》这个成语中共有3个字。其中,第一个字“渴”,部首为“水”,笔画为11;第二个字“望”,部首为“月”,笔画为8;第三个字“梅”,部首为“木”,笔画为11。
《渴望梅》首次出现于北宋末年陆游的《佳人》词中。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形式为“渴望梅”,也有以繁体字书写的版本 “渴望梅”。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康熙字典》中的记载,其中一个字“渴”在古时候写作“渇”,第二个字“望”书写形式依旧类似于现代,而第三个字“梅”写作“楳”。所以,《渴望梅》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形式为“渇望楳”。
以下是使用《渴望梅》成语的例句:
1. 他年幼时渴望梅的心情非常强烈。
2. 她怀揣着渴望梅的梦想,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组词:渴望家园、渴望成功、渴望自由
近义词:热切期望、殚思极想
反义词:厌恶梅、淡泊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