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阶。登台阶时,左右脚一前一后,相随而上。因两脚分别各踩一级台阶而不相聚,故又称“散等”。《礼记·杂记下》:“祭,主人之升降散等,执事者亦散等。” 郑玄 注:“散等,栗阶。” 孔颖达 疏:“云散等栗阶者,谓升一等而后散升不连步也,故《燕礼》记云:‘栗阶,不过二等。’注云:‘其始升也犹聚足连步,趋二等,左右足各一发而升堂。’以此知散等,栗阶是一也。”参见“ 栗阶 ”。
“散等”是一个古代礼仪术语,主要与登台阶的规范动作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散等”指登台阶时左右脚交替前行的方式,即每只脚各踩一级台阶,步伐不相聚。这种行走方式也称为“栗阶”。
礼仪背景
在古代礼仪场合(如祭祀)中,登台阶的动作需遵循特定规范。《礼记》记载:“祭,主人之升降散等,执事者亦散等”,郑玄注解其为“栗阶”,强调动作的庄重性。
动作细节
现代延伸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散等”可能被借用为“分散等待”之意(如的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优先采用传统礼仪相关的解释。
“散等”的核心含义源于古代礼仪,特指分阶而行的规范动作,而非现代口语中的分散概念。
《散等》是一个汉语词语,多用于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它的意思是分散、四散的意思,形容事物散开、分开,没有集聚在一起。
《散等》这个词的部首是「⻌」,读音为「xún」。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散等》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卫青白起列传》中。它的确切来源和演变过程尚不明确。
《散等》的繁体字为「散等」,拆分部首和笔画均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多有变化,但在记载《散等》这个词时,并没有明确记载特定的古代写法。
1. 他们在战斗中散等四方,寻找最佳的进攻角度。
2. 飞机上的乘客陆陆续续散等下机,向着出口走去。
散逸、散开、散步、散发、分散等。
分散、四散、离散、散乱。
集中、聚集、凝聚、团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