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應征稅賦數。《清會典·戶部·免科田地》:“又議準: 山東 曹縣 、 利津 、 壽光 三縣……額徵糧銀一千八百七十兩零漕米一百二十餘石,一體照額豁除。”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清查之法》:“每年額徵,亦以部核由單,及司核會計冊為據。”
“額征”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應用于古代賦稅制度中,具體解釋如下:
指官府規定的應征稅賦數額或定額征收的稅種。由"額"(規定的數目)與"征"(征收)組合構成,強調稅收的固定性和法定性。
多出現在財政史研究、古籍校注等學術領域,例如分析清代《賦役全書》中的稅目核算時,會頻繁涉及"額征"數據。
額征是指額外增稅或額外征收貢稅,通常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定數額的稅款。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政府對于某些特定行為或事物增加稅收的做法。
額征的拆分部首是钅和矢,總共有12個筆畫。
額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字中,由于曆史的發展變遷,它逐漸成為現代漢字詞彙之一。
額徵(繁體)是額征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額征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相似。具體的古時候寫法會隨着曆史的更疊而改變。
1. 政府對煙草制品實施了額征政策,導緻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
2. 工資上漲後,個人所得稅的額征也相應提高了。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