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爹泥的意思、乌爹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爹泥的解释

药物名。以茶为原料制成。可敷治小儿诸疮。始制自 东南亚 国家,我国仿造后改名为“孩儿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番人呼为乌爹泥,又呼为乌叠泥。俗因治小儿诸疮,故名‘孩儿茶’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乌爹泥》:“乌爹泥出南番 爪哇 、 暹罗 、 老挝 诸国,今 云南 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爹泥是汉语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该词为音译外来语,最早见于元代文献《饮膳正要》,源于梵语"udaya-nīlaka"的音译转写,原指一种植物提取的药用树脂。《汉语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记载其作为中药材"孩儿茶"的别称,特指豆科植物儿茶树的干燥煎膏。

二、本草学定义 《本草纲目》卷七载:"乌爹泥,亦名孩儿茶,味苦涩,性平无毒,主清上膈热,化痰生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明代《医学入门》详述其炮制工艺:"取儿茶树芯煎炼,冷凝成块,色褐而质脆"(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三、药用价值 据《中华药典》(2020版)记载,该药材主要含儿茶素、表儿茶素等活性成分,具收敛止血、抗菌消炎之效,传统用于治疗湿疹溃疡、外伤出血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抗氧化作用显著(《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四、文化衍生 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该药材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拉丁学名"catechu"即保留汉语音译特征。清代《瀛寰志略》记载其作为染色剂在纺织业的应用(中华书局,2001),拓展了传统药物的使用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乌爹泥"一词的解释可分为传统释义和网络衍生义两个角度:

一、传统释义(药物学)

  1. 定义与起源
    乌爹泥是明代以前对东南亚传入药物的称呼,以茶树汁液为原料制成,后我国仿制并更名为"孩儿茶"。

  2. 制作工艺
    将茶末放入竹筒密封,埋入污泥沟中发酵,日久取出捣汁熬制,最终形成棕黑色块状物。

  3. 药用价值
    具有止血、消炎、生肌等功效,主治小儿疮疡、口腔溃疡、皮肤湿疮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可治疗痰热咳嗽、血痢、牙疳等病症。

二、网络衍生义

  1. 现代网络用法
    作为"乌达泥"的谐音梗,表达夸张的惊讶或无奈情绪,属于非正式的网络趣味用语。但此释义仅见于低权威性网络社区,未被词典收录。

三、词源考据

"乌爹"为古代番语音译,又作乌丁、乌叠,明代文献《五杂俎》记载其东南亚原产地(爪哇、暹罗等)。

建议需专业医学应用时,仍以《中国药典》中"儿茶"为准。若需查看原始文献,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颁告半升龅齿剥人不差什侧眼长干超补单称判断大葬登台拜将电柱斗瓶断屠月顿食腹肌赋钱高医给侍矜寡海藻河东狮子横祸非灾桓表画旗伙房吉丢古堆祭灵金奴金鱼藻糺户砍砢刻陗拉插揽撮醪馔两难梨干螺栓帽莽大夫片帮毗尼笸篮铺厫穹古糁糁时奥失寝书命朔奠碎杂俗虑太主踢蹋铜煲徒坐暇晷飨国乡头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