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衣蔬食的意思、恶衣蔬食的详细解释
恶衣蔬食的解释
同“ 恶衣菲食 ”。 晋 葛洪 《神仙传·孔元方》:“ 元方 仁慈,恶衣蔬食。” 宋 司马光 《赠都官郎中司马君行状》:“夫人自誓不许,恶衣蔬食,躬执勤苦,使 里 之四方就学。”
词语分解
- 恶衣的解释 破旧或粗劣之衣。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张知白 清俭好学,居相位如布素时,其心逸也。及病革,上幸其家,夫人恶衣以见。”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使世之人皆惟是取给於布帛菽粟
- 蔬食的解释 .指草木的果实。《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藪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郑玄 注:“草木之实为蔬食。” 孔颖达 疏:“山林蔬食,榛栗之属;藪泽蔬食,蔆芡之
专业解析
恶衣蔬食(è yī shū shí)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生活俭朴清苦,不追求物质享受。以下从语义解析、出处考证及现代应用三个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语义解析
-
字义拆解
- 恶衣:指粗糙劣质的衣物。“恶”此处读作“è”,意为粗劣、简陋(非“恶劣”之意)。
- 蔬食:以蔬菜为主的简单饭食,泛指粗茶淡饭。
整体强调衣食住行的简朴,体现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
-
引申内涵
该成语不仅描述物质层面的节俭,更暗含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如《论语·里仁》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倡导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
二、典籍出处与用例
-
历史文献溯源
- 最早见于《后汉书·卷四十四》:“(邓禹)常恶衣蔬食,推赤心于士。” 描述东汉名臣邓禹生活俭朴、礼贤下士。
- 宋代《太平御览》引《东观汉记》载:“王良为司徒,恶衣蔬食”, 进一步印证其作为官员清廉的象征。
-
近现代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穿粗劣衣服,吃粗糙饭食。形容生活俭朴。” 强调其核心在于主动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
三、现代应用与延伸
-
文化价值
成语承载中国传统节俭美德,常用于赞颂淡泊名利的人格,如形容学者、清官甘守清贫的品格。
-
常见误区分辨
- 与“节衣缩食”区别:后者侧重被动节省以度难关,而“恶衣蔬食”强调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 “蔬食”非素食主义:古代语境中泛指粗劣饮食,非特指素食(如《盐铁论》称“蔬食藜藿”为贫者之食)。
参考资料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六》引《东观汉记》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恶衣蔬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拼音与释义
- 拼音:è yī shū shí
- 字面含义:粗劣的衣服和简单的食物。
- 引申义:形容生活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出处与典故
- 最早出处:晋代葛洪《神仙传·孔元方》记载:“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 后世引用:宋代司马光《赠都官郎中司马君行状》中提到:“夫人自誓不许,恶衣蔬食,躬执勤苦。”
用法与特点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描述清苦的生活状态。
- 感情色彩:中性或褒义,强调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 近义词:恶衣菲食、恶衣薄食、粗茶淡饭。
例句参考
- 古代:孔元方虽为修道者,却始终恶衣蔬食,以简朴示人。
- 现代:他虽收入丰厚,仍坚持恶衣蔬食,将积蓄用于公益事业。
补充说明
该成语与“锦衣玉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其核心在于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品德修养,常见于历史人物传记或赞扬节俭的语境中。
别人正在浏览...
呗唱板城渚口颁禽报恩寺摒除冰排子跛夫孛娄持螯把酒辍简觕朴惮难吊奠雕弧调九鼎东海捞针耳后生风鹅腿子浮扬斧琢公称供认够得着广度狠骄弘器浑淆虎跃龙腾津妾浸淫举陈克架来者乐康六弊旅尘冥配谬妄无稽南面百城浓度怒芒钤韬骑墙群从羣盲散弛诗眼霜吹说白送腊叹嘉田殖踢磬吞牛丸散膏丹无官一身轻五谷丰熟险阻艰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