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学的意思、耳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学的解释

语出《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后因指仅凭听闻所得为耳学。《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厉声曰:‘众人虽见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宋 朱熹 《答陈肤仲书》之一:“今人耳学,都不将心究索,难与论是非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耳朵听闻来获取知识或学问的方式,强调听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目学"(通过阅读学习)相对。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1. 字义拆分

    • 耳:象形字,本义为听觉器官,引申为"听闻"。《说文解字》:"主听也,象形。"
    • 学:会意字,本义为"觉悟"(《说文解字》),后指学习、效法。

      二者结合,"耳学"即依赖听觉接受教育或传承知识的学习模式。

  2. 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谓仅凭听闻所得为学,与'目学'相对。" 强调其与书面学习的区别,常见于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场景。


二、语义演变与引申

  1. 古代用法

    • 儒家教育观:孔子提倡"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耳学"体现对师承言教的重视。
    • 佛经传播:佛教初入中国时,经义多靠僧人诵经口传,信徒"耳学"佛理(参考《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2. 现代延伸

    • 学习方法:指通过听课、听讲座等非阅读途径学习,如"外语耳学训练"。
    • 批判性含义:含"浅尝辄止"之义,如清代章学诚批评"舍器而求道,舍今而求古,舍人伦日用而求学问精微,皆耳学之弊也"(《文史通义》。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1. 成语关联

    • "耳濡目染":长期听闻影响言行,与"耳学"的潜移默化特性相通。
    • "道听途说":暗含对未经证实的"耳学"信息的批判。
  2. 当代价值

    在音频学习(播客、有声书)兴起的背景下,"耳学"被重新赋予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积极意义(参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
  4. 李明《听觉认知与学习效率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0年第3期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在线链接,引用标注采用学术文献标准格式。)

网络扩展解释

“耳学”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仅凭听闻获取知识而缺乏深入思考的学习方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1. 出处: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文子·道德》,原文将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 上学:以“神听”领悟精髓(骨髓层面);
    • 中学:以“心听”理解内涵(肌肉层面);
    • 下学:以“耳听”获取表象(皮肤层面)。
      由此引申,“耳学”指仅通过听闻获得浅层知识,缺乏深入思考。
  2. 字义拆分:“耳”指听觉感官,“学”为学问,字面即“通过耳朵学习”。

二、历史语境中的批评

古代文献多对“耳学”持否定态度:

三、现代引申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耳学”可引申为两种解读:

  1. 被动学习:依赖他人传授而不主动探究,易导致知识碎片化或误解。
  2. 学术虚名:部分人通过道听途说标榜学问,却无真才实学。

四、相关成语与启示

与“耳学”相关的成语如“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等,均强调学习需结合思考与实践。古人提倡“心听”“神听”,即通过反思和内化深化认知。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子》《颜氏家训》等古籍原文,或访问汉典等权威辞书平台(部分内容引自)。

别人正在浏览...

闇薄白首相庄百战百败逼汗草丙向笔錔不可教训彩旒尘缁彻头彻尾丛祠顶索厎止对抗赛敦悫泛涌法司丰干恭德恭畏瓜条跪安猴葵恢谲交军交态机辩忌厌课写刻凿烂旰列大夫篱头曼漶盘坫偏孤贫难乾行奇丽懃蕲咠咠契纸神政石抹霜榦酸倈算了澾瀸叹惜天贵庭燎侗侗弚佗脱凡吐泻无疾而终乡大夫暇誉泄慢谐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