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与《新元史》的合称。1921年 徐世昌 以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名义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遂有此名。参见“ 二十四史 ”。
二十五史
指中国历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部正史与《新元史》的合称,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文献体系。其内容涵盖从上古传说至明代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史料权威性。
词源与构成
“二十五史”由“二十四史”(《史记》至《明史》)与民国增补的《新元史》组成。二十四史定型于清代乾隆年间,后柯劭忞著《新元史》于1920年被北洋政府列入正史,合称二十五史。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核心内容
包含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帝王传记)、列传(人物事迹)、志(典章制度)、表(年表世系)四部分,系统记录历代王朝兴衰。例如《史记》首创纪传体例,《汉书》确立断代史范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说明
史料权威性
历代正史多由朝廷主持编修,取材官方档案,如《明史》历时近百年纂修,参考大量奏疏、实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文化传承作用
二十五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其编纂原则体现“直笔”传统(如《史记》秉笔直书)与“资治”功能(如《资治通鉴》补正史之缺)。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史学史》教材
版本选择
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1978年出版),校勘精良;2013年修订本进一步整合考古成果。
来源:中华书局官网《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综述》
史学界争议
《新元史》是否属正史仍有分歧,部分学者主张回归二十四史体系;另有个别正史内容存在曲笔(如《魏书》美化门阀),需对比出土文献考辨。
来源:《历史研究》期刊《正史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附:二十五史全目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规范,并援引权威机构研究结论。
“二十五史”是中国古代官方认定的二十五部纪传体正史的总称,其含义和组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以下是详细解释:
“二十五史”通常指二十四史(传统正史)与《新元史》的合称。这一名称形成于民国时期,因1921年北洋政府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原有二十四史并称。
主体部分
包含二十四史中的史书,涵盖从上古到明代的历史,例如:
新增内容
不同文献对“二十五史”的界定略有差异,建议查阅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获取准确信息。若需完整书单,可参考、5、7等来源。
宝册包荒北辕表貉鸊鹈膏拆墙脚大放厥辞道家道家蓬莱山盗渠得寸得尺地秤顶门杈段干蹲小号扼守鹗爪伐人改辕高箱根引洸潒河清社鸣后续扈跸冱涸贱凌角柶伽子借读静云金箓疾恶挤匝拘墟之见雷墨离荡辘轴绵邈摸不着拏手能言鸭迫晦迁国庆拜器尚柔软桑稼食次失惊打怪实利石卵石器铁子吐逆未皇隗台五蕴皆空下颚香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