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的意思、五蕴皆空的详细解释
五蕴皆空的解释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词语分解
- 五蕴的解释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 空的解释 空 ō 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空洞(a.没有内容的;b.物体内部的窟窿)。空泛。空话。空旷。空乏。空空如也。空前绝后。凭空(无根据)。真空(没有任何东西)。 没有结果的,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空口无凭。
专业解析
"五蕴皆空"是佛教哲学核心概念之一,源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教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术语指构成人身心存在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均无独立自性,本质为空幻不实。
五蕴具体释义如下:
- 色蕴:物质现象,包含人体器官与外界物质,如《成唯识论》所述"变碍为义",具有形质障碍的特性。
- 受蕴:感受作用,包含苦、乐、舍三种基本感受形态,源自感官接触外境产生的情绪反应。
- 想蕴:概念形成,指对事物表象的认知与概念化过程,包含记忆与联想功能。
- 行蕴:意志活动,包含造作善恶业的心理动能,《俱舍论》定义为"造作迁流"的心理运动。
- 识蕴:了别认知,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知觉系统的辨别功能。
"皆空"的哲学内涵,依据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常识答问》解释,并非否定现象存在,而是强调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这种空观旨在破除众生对"我"与"法"的执着,如《中论》所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 《成唯识论》(玄奘译)
- 《俱舍论》(世亲著)
网络扩展解释
“五蕴皆空”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为通过智慧观照,认识到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本质无独立自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五蕴的内涵
五蕴是佛教对身心现象的概括分类,包括:
- 色蕴:指物质现象,如身体、山河等一切有形实体。
- 受蕴:指感受,包括苦、乐、不苦不乐等情绪体验。
- 想蕴:指概念与分别,如对事物名称、特征的认知。
- 行蕴:指意志与造作,即驱使行为的心理动力。
- 识蕴:指识别与认知能力,如眼识、耳识等六种感官意识。
二、“皆空”的哲学内涵
- 缘起性空:五蕴本质是因缘聚合的暂时存在,无独立不变的实体,如《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破除执著:“空”并非虚无,而是破除对现象实在性的错误执取,从而解脱烦恼。
三、修行意义
佛教认为,通过“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观照,可超越对身心现象的执著,达到“度一切苦厄”的解脱境界。例如《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修行示范。
来源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自佛经原典及百科释义。如需进一步了解五蕴的实践方法,可参考《心经》原文或相关禅修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把风拜桥半周刊薄片宝玩笔采冰清玉洁草薙禽狝程颢骋劳驰波出等词心搭落丁当长鸣断定短视独标多数騛兔风动奉贡赴死如归罡风海艘磺胺歡噪霍落交口同声解徽诫述金琖扣抵宽静亏产朗畅两龙两头僚朋乱七八糟闹杆派驻旁求扑旗敲锣放砲囚系鋭上石敢当实业界损人害己韬湮田畜窴灭停火鼍梁尉安畏俯蜗名微利仙草谐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