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能言鸭的意思、能言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能言鸭的解释

唐 陆龟蒙 故事。比喻文人囊中虽无所有,但其才智足以惊人。 宋 苏轼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陆龟蒙》诗:“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璌 曰:“ 陆龟蒙 有鬭鸭一栏,颇极驯养。一旦驛使过焉,挟弹毙其尤者。 龟蒙 曰:‘此鸭善人言,见欲附 苏州 上进,使者奈何毙之?’使人惧,尽与橐中金,以窒其口。徐使问人语之状, 龟蒙 曰:‘能自呼名耳。’” 宋 辛弃疾 《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词:“便整 松江 一棹,检点能言鸭。”按,用 苏 诗改作,亦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能言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典故性词汇,字面指“会说话的鸭子”,实际用于讽喻官僚体制中欺上瞒下、谎报政绩的现象。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能言鸭(néng yán yā)

字面义:虚构的能学人说话的鸭子。

引申义:比喻下属为讨好上级而编造虚假信息,或讽刺统治者被蒙蔽而轻信谎言。

感情色彩:贬义,多用于批判官场阿谀之风。


二、典故出处

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

唐代诗人陆龟蒙居苏州时,家中养鸭。一宦官途经其地,用弹弓射杀一鸭。陆龟蒙佯称此鸭“能言”,实为进贡朝廷的珍禽。宦官惊惧,赔偿重金后方知受骗。

此故事后被提炼为成语,影射官员为迎合权势者而制造虚假祥瑞或政绩。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1. 讽喻官僚弊病

    宋代《南部新书》沿用此典,暗讽地方官员谎报“瑞兆”(如白鹊、嘉禾)以谋晋升,揭示古代官场信息壅蔽之弊。

  2. 批判统治昏聩

    清代笔记《坚瓠集》以“能言鸭”类比统治者偏信谗言,反映专制体制下真相被扭曲的社会现实。


四、现代使用场景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原始文献
    •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
    • 钱易《南部新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 研究著作
    • 王利器《历代笑话集续编》(北京出版社,2017年)收录相关典故分析。
    • 《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词条释义。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能言鸭”是一个源自唐代文人陆龟蒙的典故,比喻文人虽物质匮乏,但凭借才智足以令人惊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典故来源
    故事记载于宋代苏轼的《戏书吴江三贤画像·陆龟蒙》及后人注解()。陆龟蒙曾养有一栏斗鸭,某日驿使经过,用弹弓射杀其中一只。陆龟蒙假称此鸭“能人言”,本欲进贡朝廷,驿使因惧怕担责,遂以钱财赔偿。此事体现了陆龟蒙的机智应对。

  2. 核心比喻义
    该词通过“能言鸭”这一虚构特质,讽刺了封建时代文人的生存困境,同时褒扬其以才智化解危机的机敏()。所谓“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正凸显了文人精神财富与物质贫困的对比。

  3. 文学化用与延伸
    后世文人如辛弃疾、艾性夫等均在诗词中引用此典()。例如辛弃疾的“点检能言鸭”,借以自嘲或抒怀;苏轼的诗句更直接点明典故,使之成为文人阶层自我调侃的经典意象。

  4. 现代意义
    该词常用于形容以智慧弥补资源不足的处世之道,尤其在学术或文化领域,强调精神价值超越物质表象的能力。

若需查看完整故事或诗词原文,可参考苏轼诗作及《金莲记·生离》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避烦斗捷传达室戴眉含齿道说达人知命貂蝉满座东蹓西逛都官钝角燔骨凡马幡然改途泛櫂负擕弓足光旁顾諟鸿雁黄腻腻荒烟胡姑姑假姨姨灰尘讲习戒勅经承菁羹进退失所尽醉酒桶亢志夸多鬭靡括约肌虑问陌上桑能箇年始泮池颦蛾清直契重全勤如荼如火三不开僧伽彼硰石盛虚师人十三科水龙吟四睇悚怯宋玉田体会头脑汤土馒头炜煌惟宁香雪限列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