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食俸禄而居官。《诗·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郑玄 笺:“禄仕者,苟得禄而已,不求道行。” 孔颖达 疏:“今言禄仕,止为求禄。”《后汉书·李固传》:“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埶振天下,子弟禄仕,曾无限极。” 唐 韩愈 《争臣论》:“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禄仕之士,不能撙节。稍丰则飫及狗彘,稍歉则困彼妻孥。”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近代以来,贵禄仕而贱幽贞。”
(2).泛指居官食禄。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今虚伪小人,本非骨肉,既无幸私之恩,又无禄仕之实。”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苟容躁进,不顾其躬。禄仕而还,以为家荣。” 宋 徐铉 《稽神录·赵瑜》:“君命生至薄,名与禄仕皆无分。” 明 李贽 《与河南吴中丞书》:“僕自禄仕以来,未尝一日获罪於法禁。”
禄仕,汉语复合词,由“禄”(俸禄)与“仕”(任职)构成,指为获取俸禄而担任官职的行为。其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为食禄而任官职”,强调以俸禄为任职动机。古代官员俸禄多称“禄米”,如《孟子·万章下》载“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体现禄仕的物质基础属性。
二、历史语义演变 先秦时期“禄仕”含道德中性,如《诗经·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暗讽无功受禄现象。至唐宋,文人多赋予批判色彩,白居易《与元九书》云“今虽谪佐远郡,犹是官品,此禄仕之常分也”,反映士人对功名与道义的矛盾心态。
三、文化内涵延伸 该词承载儒家仕宦伦理的双重性:既肯定“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精神,又批判“尸位素餐”的功利行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强调“禄仕者当思报效”,主张官职与责任对等。
四、经典文献用例 《白居易集·效陶潜体诗》其十“我有平生志,醉后为君陈: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养天和”,以禄仕对照自然之道;《宋史·职官志》载“禄仕之辈,畏法循谨”,揭示官僚体制中的保守倾向。
“禄仕”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核心本义:为俸禄而当官 源于《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序》中“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特指因生存所需而选择当官谋生,带有被动或功利色彩。郑玄注解强调“禄仕者,苟得禄而已,不求道行”,如韩愈《争臣论》中“禄仕”暗含对仅以俸禄为目标的批判。
衍生含义:泛指官职俸禄 随着语义泛化,逐渐指代官员身份及俸禄整体,如韩愈《祭郑夫人文》“禄仕而还,以为家荣”即中性描述官职生涯。白居易诗中“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亦属此类用法。
文学表现:唐代诗人常以“禄仕”表达仕途态度,如白居易《观稼》“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体现士大夫阶层对农耕与仕宦的反思。
需注意该词与“仕禄”存在差异:前者侧重官职与俸禄的整体概念,后者多指官职带来的实际利益。
安全系数报话甏子不通皮蚕崖长歌当哭吃生米崇表传话大户戴玄履黄诞诡豆刍耳塞发课房考分藩分理沟壕鹳鸡荷镫黑瞎子合脚徽德祸从天上来脊鸰经帙佶屈聱牙镌黜锯片克伐怨欲课演累累离抱鸣唳民极内倾逆退杷榄破相宗骞翥峭耸起富气忍声吞肜日三桓睡眼顺水行舟司里素位而行太史镗床挑泛同厠托思问官答花险诈宪坐瞎神捣鬼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