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决不待时的意思、决不待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决不待时的解释

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准律: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斩加等,决不待时。”《明史·刑法志一》:“强盗肆行劫杀,按贜拟辟,决不待时。”《清史稿·刑法志二》:“斩、绞,同是死刑。然自 汉 以来,有秋后决囚之制。《唐律》除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明 弘治 十年奏定真犯死罪决不待时者,凌迟十二条,斩三十七条,绞十二条;真犯死罪秋后处决者,斩一百条,绞八十六条。”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决不待时”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指对已判死刑的重刑犯不等待秋后处决,而是立即执行。古代执行死刑多在秋后(遵循“秋后问斩”的传统),但案情重大者可突破这一惯例。

读音与注音


出处与用法

  1. 法律依据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律法中针对恶性犯罪的特殊规定。例如:

    • 《醒世恒言》提到:“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斩加等,决不待时”,表明杀害无辜多人属于重大罪行。
    • 《明史·刑法志》记载:“强盗肆行劫杀,按赃拟辟,决不待时”,指强盗杀人劫财可立即处决。
  2. 历史背景
    传统死刑制度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一般秋后行刑以顺应天时。但“决不待时”作为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极端犯罪的严惩态度。


示例扩展


“决不待时”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中“刑罚轻重与罪行严重性相匹配”的原则,既是对恶性犯罪的震慑,也凸显了法律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如需更多案例,可参考《醒世恒言》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决不待时

《决不待时》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立即行动,决不拖延。它表示不等待时间的流逝,积极主动地去做事情。下面将对该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决不待时》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决、不和待。其中,决的部首是冖,笔画顺序是一→一→五;不的部首是一,笔画顺序是一→丨;待的部首是人,笔画顺序是一→一→一→一。

来源

《决不待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能以一当十则待十决,能以五当十则待五决,能任敌而不出则待势决。”意思是具备足够能力时要迅速决断,利用自身优势迅速解决问题。

繁体

《决不待时》的繁体写法为「決不待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决不待时》的古时写法为「決不郎時」。

例句

1. 我们要学会决不待时,立即行动才能抓住机会。

2. 领导明确交代的事情,我们必须决不待时地去完成。

组词

决心、决策、决定、决非、不待、待时。

近义词

不拖延、即刻行动、立刻执行。

反义词

拖延、迟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