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决不待时的意思、决不待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决不待时的解释

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准律: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斩加等,决不待时。”《明史·刑法志一》:“强盗肆行劫杀,按贜拟辟,决不待时。”《清史稿·刑法志二》:“斩、绞,同是死刑。然自 汉 以来,有秋后决囚之制。《唐律》除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明 弘治 十年奏定真犯死罪决不待时者,凌迟十二条,斩三十七条,绞十二条;真犯死罪秋后处决者,斩一百条,绞八十六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决不待时"是汉语中具有司法专业色彩的成语,字面可拆解为"决"(判决)、"不待时"(不等待特定时间)两部分。该词源自古代司法制度,特指对重大恶性案件不必等待秋后处决,体现古代"刑乱国用重典"的法律思想。现代汉语中可引申为对紧急事务的果断处理态度。

从构词法分析:"决"作动词表裁断,《说文解字》释为"行流也",引申为裁决判定;"不待时"出自《周礼》"狱讼不羁,刑杀无赦",突破"秋冬行刑"的时令限制。四字连用最早见于《唐律疏议》:"恶逆以上,决不待时",指对谋反、弑亲等十恶重罪可立即处决。

现代语境中,该词常用于两类场景:①司法领域强调重大案件从速审判,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对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行为应当从严从快处理"的司法原则;②企业管理中比喻对重大危机采取果断措施,如《现代汉语应用词典》例举"面对突发质量事故,管理层采取了决不待时的处理方案"。

需注意其与"斩立决"的区别:前者侧重审判程序的迅捷性,后者特指死刑执行方式。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古语辞典》,该词承载着中国法制史上"刑罚世轻世重"的治理智慧,体现了法律应对特殊情势的弹性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决不待时”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指对已判死刑的重刑犯不等待秋后处决,而是立即执行。古代执行死刑多在秋后(遵循“秋后问斩”的传统),但案情重大者可突破这一惯例。

读音与注音


出处与用法

  1. 法律依据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律法中针对恶性犯罪的特殊规定。例如:

    • 《醒世恒言》提到:“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斩加等,决不待时”,表明杀害无辜多人属于重大罪行。
    • 《明史·刑法志》记载:“强盗肆行劫杀,按赃拟辟,决不待时”,指强盗杀人劫财可立即处决。
  2. 历史背景
    传统死刑制度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一般秋后行刑以顺应天时。但“决不待时”作为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极端犯罪的严惩态度。


示例扩展


“决不待时”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中“刑罚轻重与罪行严重性相匹配”的原则,既是对恶性犯罪的震慑,也凸显了法律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如需更多案例,可参考《醒世恒言》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骨嶙嶙柸校表笺补刺不追既往参虎潮音乘胜赤汉大林寺电照儿女情发令飞刀附荐辅性敷展鬼脸城寒烬黄鲤华伍叫窱角弦解奚解已谨独炕围子空假括挠缆鱼老几鸾闺论撰闾中描红渺茫明晰齧肥逆取顺守暖衣饱食牝牡前五子潜形青睐搉估热剌剌施函事绪腾化术铁扫帚通联通儒达士屯积讬情外饰文通吴羹相肖小摊贩禊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