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粗细十番”是一种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粗细十番”是锣鼓与丝竹乐器兼用的合奏乐名,属于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的变体形式。其名称中的“粗细”指乐器组合的丰富性,既包含粗犷的打击乐器(如锣、铙),也包含细腻的丝竹乐器(如笛、箫)。
该乐种在不同地区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反映了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与艺术表现力。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曲目或演奏技法,可参考《扬州画舫录》等古籍文献。
《粗细十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非常讲究细致、严格。它由四个字组成,可以拆分为“粗细”和“十番”。
关于拆分部首,我们可以拆分为“粗”的部首是米,而“细”的部首是纟。在笔画上,“粗”字是由11笔组成,而“细”字是由7笔组成。
《粗细十番》一词源于古代传说。相传有一个过分讲究礼仪的官员,他要求公众对他举手行礼时,人手上的十根手指必须在粗细上都完全一致。因此,“粗细十番”一词就衍生出来,用以形容对细节要求非常苛刻的情况。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粗細十番」。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粗”字的古代写法是「粗」,字形上更加扁平,上面多了一个点;而“细”字的古代写法是「綌」,字形上更加复杂,上面多了一个横折线。
这个项目的质量控制要求粗细十番,细微差异都不被允许。
精细、纤细、详细、彻底、周密
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精益求精、苛刻
草率、粗糙、敷衍、马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