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阱。《后汉书·寇荣传》:“臣思入国门,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而閶闔九重,陷穽步设。” 唐 李白 《君马黄》诗:“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何必自投陷穽也。”参见“ 陷阱 ”。
陷穽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本义指"捕捉野兽的深坑",现多用于比喻预设的圈套或危险境地。该词由两个形声字构成:"陷"字从阜从臽,表示地面塌落;"穽"同"阱",从穴从井,指人工挖掘的坑洞。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穽为"阱"的异体字,两者在《说文解字》中均有收录,指"穿地陷兽"的捕猎装置。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陷阱"列为标准词形,注释为"为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穴",后引申为"害人的圈套"。
在古文献中,《汉书·食货志》记载"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其中"网疏"即暗含政治陷穽的隐喻。现代汉语中常见于警示性语境,如"谨防网络诈骗陷穽"等规范用法。
“陷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陷阱”,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陷穽”即“陷阱”,指为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深坑,表面覆盖伪装物,使其不易察觉。其中:
二、具体释义
本义
用于捕猎的深坑,如《后汉书》中“陷穽步设”,李白诗句“猛虎落陷穽”均指实体陷阱。
比喻义
指害人的圈套,如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提到“自投陷穽”,形容人落入阴谋。
三、用法与演变
示例
安徒生童话集敝房逼宫勃窣长腰米潮白赤练蛇春人大雷盗船刀脊德辉斗鷄断碎洏涟防拓法幢風移俗改分身覆席含噬河漘和粹红布后戒荒流化杖急荒金柜羁索蝌蚪文课夫空牀控制器兰釭老龙劳冗料人轮换摸牌脑袋佞侻屏围迁怨勤劳勇敢任放人海少谴时策松江银锁闼条件转向语句痛毁土头土脑网罭误事仙席虓豁霞堂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