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折箠 ”。折断策马的杖。《后汉书·邓禹传》:“ 赤眉 无穀,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谓用短杖即可制敌。喻轻易制敌取胜。 严复 《救亡决论》:“灶上驱虏,折箠笞羌。”
“折捶”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语义演变分析。《汉语大词典》中记载,“折”为动词,指断裂、使弯曲;“捶”通“棰”,指短木棍或鞭子。两字连用可追溯至东汉典故“折棰笞贼”,《后汉书·邓禹传》载:“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与禹定谋,令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箕关将入河东。禹遂进攻十旬,虽克城邑,而汉兵死伤者多,光武乃令禹还,敕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此处“折捶”象征以断棍为武器,暗喻必胜之信心。
该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引申为“以微小力量制胜强敌”,常用于形容战略上以弱胜强的智慧。例如宋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折捶而笞之,不过亡羊补牢”,即以断棍比喻补救措施。现代语言使用中,“折捶”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及成语典故解析,日常口语已罕用。
“折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é chuí(部分资料中注音为shé bó,但结合多数文献,前者更常见)。其核心含义及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指折断策马的杖(即马鞭)。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无穀,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
(注:此处“捶”通“箠”,意为马鞭。)
引申义
比喻用极简单的手段或极少的代价即可制敌取胜。例如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写道:“灶上驱虏,折箠笞羌。”
部分资料(如)提到“折帛”为南宋赋税政策,但此意与“折捶”无关,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或严复著作原文。
爱乐八贵边角鄙秽帛缕不诬不知利害茶笋杈丫迟滞抽拣點素鼎荐断辟蠹物高级语言告言供状狗急跳墙怀负花牋鬟凤会儿回顾壶馂虎掷龙拿赍表棘署军赋军律开端空漠琨珸老斫轮了期灵狷路半毛地黄觅句捧土僻秘楸户秋娘取途任养濡写涩鍊赦孤申复沈阳故宫食蛤梨说合遂威讨核滕王阁稳密吴札祥风时雨险绝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