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经涂的意思、经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经涂的解释

亦作“ 经途 ”。亦作“ 经涂 ”。1.南北向的道路。《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晋 左思 《蜀都赋》:“经途所亘,五千餘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经涂延旧轨,登闉访川陆。”

(2).所历路程。《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李善 注:“经犹歷也。”


见“ 经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建筑、城市规划或地理文献中,其核心含义指:

  1. 都城主干道的宽度:

    • 这是“经涂”最经典和具体的含义,特指古代都城规划中,南北方向(即纵向)主干道路的标准宽度。该词典义直接源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程技术典籍《周礼·考工记·匠人》。书中记载了周代王城的理想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这里的“经涂九轨”意为:都城中南北向的主干道(经涂)宽度为九轨。一轨指一辆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周制约为八尺(约合今1.84米),故“九轨”即宽度约为七丈二尺(约合今16.56米)。
  2. 引申义:主干道、大路:

    • 由“都城主干道宽度”这一具体含义,可以引申指代都城或城市中宽阔、主要的南北向大道本身。虽然不如第一个含义精确和常用,但在理解相关文献时,可以作此引申。例如,在描述都城布局时,“经涂”有时就指代这些主要的纵向干道。

相关要点说明:

权威引用来源:

  1. 《周礼·考工记·匠人》: 这是“经涂”一词最原始、最权威的出处。记载了周代王城的规划制度,明确给出了“经涂九轨”的定义。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可参考相关图书馆古籍资源或权威出版社如中华书局的版本)。
  2. 王其亨《中国古代建筑史》: 在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部分,会详细解读《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必然涉及“经涂”、“纬涂”等核心概念及其具体含义(九轨宽度)。来源:王其亨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可查,如早期版本ISBN 7-112-02440-0等)。
  3. 李允鉌《华夏意匠》: 这部经典著作在探讨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设计思想时,深入分析了《考工记》的规划理念,对“经涂”作为都城主干道宽度的含义有清晰的阐释。来源: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可查,如ISBN 978-7-5618-2835-0等)。
  4. 《汉语大词典》: 作为大型权威语文辞书,其对“经涂”的释义应包含上述核心含义。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可通过图书馆查阅或大型在线辞书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经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南北向的道路
    源于《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里的“经涂”指古代都城规划中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与东西向的“纬涂”相对。晋代左思《蜀都赋》中“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2. 所经历的路程
    引申为旅途或历程。如南朝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云:“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李善注“经犹历也”,即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跨越。

  3. 异体写法
    该词亦作“经途”或“经涂”,属于同义异形词,如《文选》及颜延之诗中均可见不同写法。

二、文化背景

“九经九纬”是周代都城建设的核心制度,体现“井田制”的空间格局,“经涂”作为纵向道路,宽度为“九轨”(一轨约合1.8米),反映了古代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

三、使用示例

四、注意事项

现代语境中,“经涂”已罕用,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论述中。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周礼》及《汉典》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皑白背利鼻气不俗布席藏光成真陈榻打结倒读嘟哝遏废恩贶纷争佛柜该班儿高压耕战功役鼓词龟峰黑打黑秀涸塞鬟髻欢跃检获曒絜计符踦跂欬嗽朗秀蠡舫林海雪原力农离骚闹装带捻管蓬头散发偏嗜潜名侨吴清明风荣崇容或扫地无余生菜升化实词双凤书首嵩溟遂心满意贪贱天藻条教显突显重协谋谢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