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经途 ”。亦作“ 经涂 ”。1.南北向的道路。《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晋 左思 《蜀都赋》:“经途所亘,五千餘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经涂延旧轨,登闉访川陆。”
(2).所历路程。《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李善 注:“经犹歷也。”
见“ 经涂 ”。
“经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南北向的道路
源于《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里的“经涂”指古代都城规划中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与东西向的“纬涂”相对。晋代左思《蜀都赋》中“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所经历的路程
引申为旅途或历程。如南朝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云:“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李善注“经犹历也”,即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跨越。
异体写法
该词亦作“经途”或“经涂”,属于同义异形词,如《文选》及颜延之诗中均可见不同写法。
“九经九纬”是周代都城建设的核心制度,体现“井田制”的空间格局,“经涂”作为纵向道路,宽度为“九轨”(一轨约合1.8米),反映了古代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
现代语境中,“经涂”已罕用,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论述中。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周礼》及《汉典》等权威文献。
《经涂》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幅经过涂鸦或涂改的画作。这个词起源于中国的美术界,常被用来描述一幅原本精美的画作被画家故意或无意地覆盖或改变了。
《经涂》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纟”和“氵”,其中“纟”是红色系的部首,表示与红色、织物等有关;“氵”则是水的部首,表示与液体、水有关。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拆分成两个部首后,可以得到书写《经涂》所需的总共12个笔画。
《经涂》一词源于中国绘画界。
在繁体字中,《经涂》可以写作「經塗」。
古时候汉字中的《经涂》写作「經塗」,其中「經」即为经书,并没有《经涂》这个具体含义,「塗」指的是染涂、涂抹。
1. 那幅名画被一位无名画家经涂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与美感。
2. 老师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大胆尝试,不怕经涂,只要能锻炼创造力。
经验、经典、涂鸦、涂改、经书
涂抹、覆盖、改动、潦草
原始、纯真、未涂、完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