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称部落或叛乱者的首领。《陈书·周敷传》:“ 南江 酋帅竝顾恋巢窟,私署令长,不受召,朝廷未遑致讨,但覊縻之,唯 敷 独先入朝。”《北史·万安国传》:“ 万安国 , 代 人也。世为酋帅。” 唐 黎逢 《象魏赋》:“将欲朝百蛮之酋帅,集九命之簪笏。”
(2).为首的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 曲江 大会……洎 大中 、 咸通 已来,人数颇众。其有 何士参 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
“酋帅”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旧称部落或叛乱者的首领
常见于古代文献,多指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或反叛势力的领导者。例如《陈书·周敷传》提到“南江酋帅竝顾恋巢窟”,《北史·万安国传》记载“万安国,代人也,世为酋帅”。
泛指为首的人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可指代某一群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物。例如五代《唐摭言·散序》描述“曲江大会”时提及“为首者谓之酋帅”。
部分现代语境中,该词可能被引申为兼具领导力与军事才能的人物,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且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陈书》《北史》等原始史料,或查询《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酋帅(qiú shuài)这个词是指一国或一族的首领,是统率军队或集团的人物。他们通常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酋帅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酋: 酉部, 10画
帅: 巾部, 9画
酋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引申为 “统率众人的首领”。历史上的酋帅往往是战乱时期的英雄人物,具有权威和威望。
酋帥是酋帅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酋帅的写法有变化。例如,酋可以写作 “邱”,帅可以写作 “率”。
1. 这位酋帅带领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2. 酋帅的英明决策使整个部队充满了士气。
3. 这个国家的酋帅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1. 酋长: 指一族或一团体中的首领。
2. 帅府: 酋帅的办公场所。
3. 帅旗: 酋帅挥舞的旗帜。
将军、统帅、军政首领。
士兵、兵卒、部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