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束隘 ”。控制要隘。阨,通“ 隘 ”。《文选·左思<魏都赋>》:“由重山之束阨,因长川之裾势。” 张载 注:“重山束阨,谓 蜀 也;长川裾势,谓 吴 也。”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万山面内,重江束隘,联嵐含辉,旋视具宜。”
束阨(shù è)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束”与“阨”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地势险要的关隘或要道,强调地理位置的狭窄与险峻,常被用于军事防御或交通控制的语境。
束
本义为“捆绑”“约束”,引申为“狭窄”“收紧”。在“束阨”中取其空间上的“狭窄”之意,如《说文解字》释:“束,缚也。从囗、木。” 囗象征围束,木表示束缚之物,体现空间受限的意象。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整理本)。
阨
同“隘”,指险要的关口或狭窄通道。《玉篇·阜部》注:“阨,塞也;险也。” 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其中“阻隘”即与“束阨”义近。
来源:顾野王《玉篇》(宋刻本影印本);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束阨”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此所谓‘束阨之患’也。” 此处指军队受困于狭窄险要之地,进退维谷。
释义要点:
来源: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明确收录“束阨”,释为:“险要的关隘。束,狭窄;阨,险塞。” 并引《史记》例证佐证。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仍是研究历史文献与古汉语的重要词汇。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
“束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字面拆分分析:
字义解析
组合词的可能含义
若按字面组合,“束阨”可理解为“受困于狭窄险境”或“被束缚而陷入困境”,类似“困厄”的强化表达。例如:“人生束阨,志不得伸。”
使用建议
该词在古籍和现代汉语中均非常见,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临时组合或笔误。如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的词汇包括:
建议使用者确认具体语境或出处,若为创作新词,需通过上下文明确其定义。
博而不精仓库承旨持宪传位除红捉緑储偫寸光点射滴滴答答抵面二隐访事芳树高魁裹束汉拜鸿延喉急检雠见米笈囊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饤盘局气举众刻舟求剑阃术陋拙陆营緑柰买憔悴门对茗粥蜜源内包判决书平概凄寒起脚晴咔轻僄乞讨曲原染网刹车深沟壁垒设若拾翠踏青饰终数额泰羹铜环万象森罗误文午阴显朝舷门献台狭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