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狼狈逃跑。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曰﹞:‘ 常山王 背 项王 ,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于 汉王 。’”《汉书·蒯通传》:“ 常山王 奉头鼠窜。” 颜师古 注:“言其迫窘逃王,如鼠之藏窜。” 宋 陆游 《闻虏酋遁归漠北》诗:“天威在上贼胆破,捧头鼠窜吁可哀。” 郑志鸿 《常语寻源·捧头鼠窜》引《宋史》:“ 金 人围 太原 , 童贯 欲遁, 张纯正 止之曰:‘平生推重太师,几许威重;及临事乃捧头鼠窜,何面目见天子乎?’”按,《宋史·宦者传三·童贯》作“奉头鼠窜”。
“捧头鼠窜”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pěng tóu shǔ cuàn,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因极度惊慌或恐惧,像老鼠一样狼狈逃窜的样子,常用来描写敌人或失败者仓皇逃跑的窘态。
成语源自《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捧)头鼠窜,以归汉王。”
故事背景与楚汉战争相关,描述常山王张耳背叛项羽后,带着项婴的头颅投奔刘邦,因害怕报复而狼狈逃窜的情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书》或古典诗词集。
《捧头鼠窜》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头鼠窜、惊慌失措的样子。它指的是人脑袋像老鼠一样乱窜,形象地描绘了惊恐、慌乱的情绪。
《捧头鼠窜》的拆分部首是手字旁和虍字旁,部首分别为扌和虍。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捧头鼠窜》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代徐霞客的《五台山记》:“盗亦窜亦甚,有雕雠者以草堆我中,不伤我,捧头鼠窜。”所以《捧头鼠窜》的意思也是从被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老鼠形象中引申而来。
《捧头鼠窜》的繁体字为「捧頭鼠竄」。
在古代,「捧头鼠窜」成语的字形写作「捧首鼠竄」。
1. 他听到不寻常的声音,吓得捧头鼠窜地逃离房间。
2. 面对突然发生的火灾,大家都捧头鼠窜,不知所措。
捧首脚步踩,捧领衣风翻,捧食自由行,捧心拜苍天。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泰然自若,镇定自如。
哀籥宾铁草妖朝礼痴倒嗤笑传代串用吹胡子瞪眼黜免电吹风牒用地光敦悦焚煎改土归流诰封根牙规章滚鈎哄劝花曲忽怠麾扫魂飘魄散火眸活似姜齐校样结讬忌奶惊湃谨律抉剔骏稳滥溢牢坑廉便连衣鯪鯉硫酸亚铁脉冲孟浩然鸣呼末失懦劣排枇前代樵苏请日散意僧寺世契诗商松格褪后趋前晚月毋必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