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交贯的要道。《战国策·赵策二》:“ 韩 守 成皋 , 魏 塞午道。”《史记·张仪列传》:“今 秦 发三军,其一军塞午道。” 司马贞 索隐:“此午道,当在 赵 之东, 齐 之西也。午道,地名也。 郑玄 云:‘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史记·楚世家》:“夜加 即墨 ,顾据午道。” 司马贞 索隐:“一纵一横为午道。” 清 吴伟业 《高邮道中》诗之三:“柳营当午道,水栅算丁男。”
“午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交通要道
指纵横交贯的重要道路,常见于战国时期文献。例如《战国策·赵策二》提到“魏塞午道”,说明其战略地位()。《史记·张仪列传》中“塞午道”的描述,表明它是连接赵、齐等国的枢纽()。
具体地名
根据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解,午道位于战国时期赵国以东、齐国以西区域()。
天文隐喻
源自《史记》“日月之道,辐辏乎午”,将“午”与正午太阳方位关联,比喻事物围绕核心方向发展的规律()。
抽象化引申
后世文学中(如清代吴伟业诗句“柳营当午道”),逐渐引申为“趋势”或“必经之路”()。
“午”在地支中对应正午时段(11点至13点),而“道”可指道路、规律或方法()。因此“午道”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兼具具体与抽象的双重含义。
午道,作为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中午时分、正午时分。在传统的时间划分中,一天被分为午前、午后两个部分,而午道即指的是正午的那个时段。
午道的部首是“十”,总笔画数为8画。
午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面上来看,“午”指的是正午,即太阳在天空中处于最高点的时间;而“道”则表示时间段。因此,午道即指的是正午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
午道的繁体字形状为「午道」,与简体字形状相同。
古时候,午道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的写法基本相同,因为其意义和形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1. 中午十二点整是午道的正中时刻。
2. 她每天在午道的时候都会休息片刻。
午时、正午、午间、午餐、午休
中午、正中、正午
凌晨、夜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