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两种祭礼。柴,谓烧柴祭天;望,谓祭国中山川。亦泛指祭祀。《书·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孔 传:“燔柴,郊天,望,祀山川。”《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辛卯,柴望 岱宗 ,登封 太山 。”《魏书·程骏传》:“咸秩百灵,柴望山川。”《封神演义》第九八回:“江山依旧承柴望,社稷重新乐裸将。”
“柴望”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定义
“柴”指烧柴祭天(燔柴祭),“望”指祭祀山川,合称泛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祭祀仪式。
例如《尚书·武成》记载:“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孔颖达注疏解释为“燔柴祭天,望祀山川”。
历史文献例证
部分现代词典(如、5)提到“柴望”可引申为“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柴”象征贫困、“望”指期望)的现代衍生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总结建议:在古文或历史语境中,“柴望”应优先理解为祭祀礼仪;若涉及现代用法,需核实具体出处。可通过《汉典》《尚书》等权威文献进一步查证。
柴望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柴和望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柴望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柴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五画。它指的是用于烧火的干木材,也可以指柴火的余烟。柴字的繁体写法为柴。
望字的部首是月,总共有八画。它有多个不同的意思,包括观看、期待、盼望等。望字的繁体写法同样为望。
柴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离骚》,其中有一句“子惑之,柴望中林”,意为“被困惑的人,寻找方向就像迷失在茂密的森林中一样”。因此,柴望常用来形容迷茫、困惑或不知所措的状态。
柴望的繁体写法为柴望,没有变体。
在古时候,柴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下部用三个点代替了现在的三个横画,就像是连续的点状横线。望字的古时候写法则有细微的变化,它的上部用两个竖画代替了现在的两个斜线。
1. 他在迷茫中寻找着出路,心中充满了柴望。
2. 我对未来充满了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柴望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
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明确、清晰、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