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传说中神龙所吐唾沫。语本《国语·郑语》:“ 夏 之衰,有二神龙止于王庭。 夏后 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及 周厉王 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后宫童妾遇之而孕,生 褒姒 。 周幽王 宠 褒姒 ,欲杀 申后 所生太子而立 褒姒 子 伯服 ,引起 申 戎 之乱, 西周 因此而亡。”后因喻女子祸国。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鷰啄皇孙,知 汉 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 夏 庭之遽衰。”
(2).以指祸国殃民之女子。《旧唐书·则 * 后纪赞》:“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忧国》:“鸞旗远,凤驾迁,龙漦居尊******艰,这牝鸡鼓翼司晨,那雄狐肆志滔天。” 清 张笃庆 《明季咏史》之二:“鹤禁无人瞻少海,龙漦有衅在 昭阳 。”
关于“龙漦”的词义解释如下,综合古籍记载与历史传说:
读音
特殊含义
夏朝起源
西周灭亡的连锁反应
灾祸预兆
警示作用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国语》原文记载,可查阅相关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龙漦(lóng p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龙”指代龙,是传说中的神兽;“漦”(jǐ)则指代清澈透明的水流。
根据《康熙字典》,字头的“龙”属于“龍”部,在部首中属于“龙”。龙的本身包含有五个笔画。字尾的“漦”属于“氵”(三点水)部,在部首中属于“水”。漦的本身包含有十一个笔画。
龙漦一词源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写法是「龍漦」。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龙漦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和变体,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献和碑铭上的龙漦字形可能与现代字形有轻微的差异。
1. 他站在清澈的龙漦之旁,沐浴着阳光的温暖。
2. 水从山间的溪流缓缓地流过,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龙漦。
龙漦可以作为字词的组合部分出现,例如:
龙漦舞:形容水流般的舞蹈。
龙漦湖:指水域清澈透明的湖泊。
由于龙漦是个比较特殊的词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相同或相反的词语。然而,可以用来描述龙漦特性的相近词汇有:透明、清澈。与之相反的词汇可以是:混浊、浑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