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合常法。《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 蔡沉 集传:“圣人之法有尽而心则无穷,故其用刑行赏,或有所疑,则常屈法以申恩。”
(2).谓不见於经典,没有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赞》:“ 唐 、 虞 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 黄帝 、 顓頊 之事未可明也。” 颜师古 注:“非经典所説。”《魏书·礼志四》:“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令加考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或谓《礼记》皆 汉 儒傅会之説,语多不经,不必深辩。”
(3).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餘万言,其语閎大不经。”《后汉书·郭太传》:“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词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祭器中画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段公子》:“女好饮善谈,称神语怪,言多不经。” 孙犁 《秀露集·画的梦》:“我听来,他这些说法,有些不经,也就没有去尝试。”
(4).不禁;禁受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这人家不经折的。” 谌容 《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这么早就生暖气?而且把温度搞得这么高?怕我们这些老头子不经冻。”
"不经"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复合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表示「不合常理;没有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该义项源自《左传》"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典故,指典籍失传导致言论无据,如"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无稽。此用法常见于成语,如《汉书·司马迁传》评价屈原"皆经天纬地之文,虽不经犹不可废"。
二、表示「未经;没有经过」 《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引《文心雕龙》"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说明其作为动词短语的用法,如"不经批准"指未履行程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强调该词在公文书中的高频使用,如《唐律疏议》载"凡断罪皆须具引律令,不经者勿论"体现法律程序要件。
“不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1. 不合常法
指不符合常规或法律。例如《书经·大禹谟》提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强调对法律执行的审慎态度。此义项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对规则的突破或例外。
2. 缺乏依据或不见于经典
表示言论、观点没有经典依据或不可考。如《汉书》评价上古传说“其语不经”,即认为内容缺乏可靠来源。现代用法中,可形容无根据的言论,如“不经之谈”。
3. 荒诞不合常理
形容事物夸张、不合逻辑。例如《史记》称邹衍的理论“闳大不经”,《红楼梦》也以“荒唐不经”批评某些传说。现代例句如“网络谣言多是不经之说”。
4. 禁受不起或不经意
现代口语中常见引申义:
使用注意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进一步查阅古籍例证及详细释义。
安住白凤辨装泊位财訾长拍搀合赪虬珠厨监踔踸打零丹黝大众语动举饭钵丰霸富室子父析子荷广汉羌鹤栖螖虫护宝都蝴蝶结胡角僥驳剿定借镜静民精娴金醅寖少卷伴句解堪能孔偕狂逸亏污枯莛兰香练锐灵均灵夙之期陋术沦辱缕缕马鳖猫掌风木易凭几桥君学清涎取毙擅势盛食厉兵鼪鼯径手巧烁烁誊拓蚊思负山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