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用的意思、识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用的解释

(1).识见与才能。《北齐书·恩倖传·高阿那肱》:“ 肱 才技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 士开 之下。”《隋书·循吏传·梁彦光》:“ 彦光 操履平直,识用凝远。”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从善》:“卿识用欲逮 伏伽 远矣。”

(2).赏识重用。《新唐书·酷吏传·毛若虚》:“ 肃宗 还京师,擢监察御史,以国用大竭,数请掊天下财,巧傅於法,日月有献,渐见识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用”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语素和古籍用例中综合考释。根据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识用(shí yòng)由“识”(认知、见识)与“用”(运用、才能)并列构成,核心含义为:

  1. 认知与实践能力

    指人对事物的理解力与运用能力,强调知行合一。如《宋书·王僧达传》:“识用明达,才学通赡。”

  2. 知人善任的才能

    引申为辨识人才并合理任用的能力。如《魏书·李彪传》:“臣虽识用庸短,少窥门仞。”


二、语素溯源

  1. 识(識)
    • 《说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指记忆、辨识(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 古籍用例:《庄子·缮性》“识道者知之所行”,强调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 《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指实践、才能(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 古籍用例:《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突出实际应用价值。

三、古籍典例

  1. 认知能力

    《南史·谢晦传》评谢瞻:“识用精达,时称其才。”

  2. 任人唯才

    《资治通鉴·梁纪》载北魏孝文帝:“欲选识用之士于江南。”指选拔具鉴别与任用才能者。


四、现代引申

今多用于评价综合能力,如:

“此人识用兼备,堪当重任。”

指兼具洞察力与实践执行力,属书面语中的褒义表述。


参考资料

  1. 《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4. 《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5.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识用”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识见与才能
    指个人的见识、判断力及实际能力。例如《北齐书》评价高阿那肱时提到“识用尤在士开之下”,强调其见识与才能的不足。唐代刘肃在《大唐新语》中也用“识用欲逮伏伽远矣”对比两人才能差距。

  2. 赏识重用
    指被上级或他人认可并委以重任。如《新唐书》记载毛若虚因财政策略被肃宗“渐见识用”,即逐渐获得赏识和重用。

二、构词解析

三、应用示例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释义及现代语境扩展,主要参考权威词典及史书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

熬不住白鯈襃艳边火长蛾叱犊吹拉弹唱初吉刺笄戴孝倒牙高挹贡诚鬼魅伎俩孤拙横帐宏裕皇权溷处魂亡魄失火星人几桉监管基本国策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寄名眷焉剧评开亲康了漏瓮沃焦釜弥天大谎乃昔内度牛市排筏抛球乐岂敢青云料启祯羣龙无首曲袒日干夕惕山营神牲施不望报市准朔晦瘫坐剔拨通涉童子郎外露魏阙雾合象版厢官消夏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