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用具。亦为一种游戏器具。《元史·太祖纪》:“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元朝秘史》卷三:“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 李文田 注:“《契丹国志》曰: 宋真宗 时, 晁迴 往 契丹 贺生辰,还言国主皆佩金玉锥,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然则髀石乃击兔所用,以麅鹿之骨角或铜灌而成也。 杨宾 《柳边纪略》曰: 宁古塔 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閒暇,虽壮者亦为之。据 杨 此文,则此风不特 蒙古 ,并可知 帖木真 与 札木合 所以交换髀石之故,噶什哈即满洲语指髀石也。”
“髀石”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髀”指人或动物的大腿骨(如《说文解字》载:“髀,股也”),而“髀石”特指某些动物(如羊、鹿)后腿膝关节处的距骨。其形状呈不规则立方体,表面光滑坚硬。
游牧民族游戏器具
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将羊髀石(蒙语称“沙嘎”)用于传统游戏,通过抛掷、弹击等方式进行竞技,这种游戏已有千年历史,常见于那达慕大会。
占卜与象征意义
古代游牧民族将髀石钻孔串成项链,认为具有驱邪护身作用。萨满教中还会用其占卜吉凶。
文献记载
《史记·匈奴列传》提到匈奴人以髀石作游戏器具,《元朝秘史》也记录了成吉思汗幼年与伙伴玩髀石的情景。
如今在内蒙古等地,髀石游戏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博物馆中常见古代髀石文物,其独特造型也常被制作成旅游纪念品。
备注:需注意“髀石”与采矿术语“矸石”(废矿石)的区别,二者在字形、含义上均无关联。
《髀石》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髀”读作“bì”,指的是大腿的上部。而“石”则读作“shí”,表示岩石或石头。因此,《髀石》这个词语指的是大腿上的石头。
根据《髀石》这个词语的结构和构成,可以将它拆分为两个部首和总共18个笔画。其中,“骨”是“骨骼”的部首,而“石”则是“石头”的部首。
《髀石》这个词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常用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对于繁体字,现代汉字中使用的简化字形式已经较为常见,因此没有专门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髀石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保持了骨和石两个部首的结构。古代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书写风格上的变化。
1. 历史上有人用髀石刻画图案。
2. 他在山上拾到了一个奇特的髀石。
组词:髋骨、石头、腿部、大腿。
近义词:大腿上的岩石、大腿上的石块。
反义词:光滑的大腿。
暧昧被褡子踩草才节诚恪持酒赐光答贶丹旐打手印放羊歌星怪秘关移股子海象华藏晦昱建子月结陈解析式鸡林贾井田进退维谷冀阙纠合九约剧贼蜡光光历底凌跨露红烟緑路脉緑旗民膏摹儗排话蟠瘿蒲密仆数怯懦青墨楉榴三五传柑撒帐僧寮升眺十室九匮霜降水君戍所淑着算商涂金问斩武爵武任香几限极闲土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