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官吏实习制度。 明 初定制,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称“歷事”。实习凡三月,经考核,上等者报吏部候补,但须回监再学习一年,始正式授官。 清 初因承 明 制。《清史稿·选举志一》:“积分歷事之法,国初行之。监生坐监期满,拨歷部院练习政体。三月考勤,一年期满送廷试。”
“历事”是明代至清初实行的官吏实习制度,主要针对国子监生。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明代初期规定,国子监生在完成一定年限的学习后,需分配到政府各部门进行政务实习,称为“历事”。这一制度旨在通过实践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
流程与考核
延续与变革 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历事制度,但具体实施中有所调整。例如《清史稿》记载,监生需在部院“练习政体”,一年期满后参加廷试。
补充说明:该制度体现了古代“学用结合”的教育理念,通过实习选拔实用型官员。需要注意的是,“历事”一词在部分文献中也可能泛指“经历的事件”,但此含义在历史制度语境下较少使用。
历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经历的事情或历史事件。它可以泛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所经历的各种事情,也可以特指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事拆分为两个部首:厂(hanyu pinyin: chǎng)和亻(hanyu pinyin: rén)。厂部表示"厂房",亻部表示"人"。历事的总笔画数是8。
历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发展的时期。它的繁体字形为「歷事」,其中「歷」是歷史的意思,「事」表示事情。由于繁简体字在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多使用繁体字来书写历事。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历事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历事的写法为「歷事」,而在《康熙字典》中,写作「历事」。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导致的。
他经历了许多历事,变得成熟而坚强。
这是一段具有重大历事意义的历史事件。
历程、历险、历练、历久、倔历。
经历、经验、过程、事件。
未经历、新事、未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