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世语的意思、世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世语的解释

(1).世俗的言论。《无量寿经》卷下:“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明 刘基 《招隐》:“世语我不接,世士我不逢。”

(2).俗语。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唯 王 、 宋 著书,叙 元 、 高 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世语"的汉语词典释义

"世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1. 世俗的言论;世间通行的言语: 这是"世语"最核心的含义。"世"指世间、世俗、当代,"语"指话语、言论。合起来指社会上普遍流传的言论、看法或说法。它常带有中性或略微贬义的色彩,指并非高深或超凡脱俗的见解,而是大众的、普通的议论。例如《晋书·隐逸传·陶潜》中提到陶渊明"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书云云,世语亦然。" 这里的"世语"指的就是世间普遍流传的关于陶渊明的说法。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指非佛学、非宗教的世俗话语: 在佛教语境中,"世语"常与"佛语"相对,特指世俗间的言论、学问或事务,区别于出世间、关乎解脱的佛法言论。例如,佛经中常告诫修行者应远离"世语",专心佛法。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书名或篇章名: 历史上曾有以"世语"为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的别称之一。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汉代刘向所著《世说》(已佚)区分,加"新书"二字,唐时称《世说新书》,宋以后通称《世说新语》。"世说"即"世语",意指记录当时社会名士的言谈轶事。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世说新语》研究文献。

"世语"主要意指世俗的、世间通行的言论或话语。它强调其来源和性质属于尘世大众,区别于高深的哲理、宗教教义或官方言论。在特定语境(如佛教)下,其与"佛语"的对立关系更为明确。它也作为重要典籍《世说新语》的别称而存在。

网络扩展解释

“世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结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世俗的言论
    指与宗教、哲学或高雅文化相对的日常言论,常见于佛教经典或古代文人作品。如《无量寿经》提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明代刘基《招隐》中也有“世语我不接”的用法。

  2. 俗语/方言
    指民间流传的通俗语言或特定地域的方言。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称方言世语“由此毕彰”,表明其具有口语化特征。

二、延伸用法

三、使用场景

  1. 宗教经典:用于对比宗教真理与世俗言论,如佛经中强调超脱世语。
  2. 文学批评:古代文人通过“世语”表达对浅俗语言的不满,追求雅正文风。
  3. 民间文化:俗语形式体现百姓生活智慧,如“世语不可名”(晁补之诗句)。

提示:若需查阅具体古籍原文或扩展例句,可参考《无量寿经》《史通》等文献,或访问查字典等工具网站。

别人正在浏览...

避秦客鉢龙犦牲唱诗焯燿弛防迟廻春上戳煤钎大津巴布韦豆腐干端启烦恼丝番皂句当觚编孤学坠绪函思合度和居河上丈人忽冷忽热霍然而愈贱女骄劣噭音锦绣江山峻责狂谋冷金鲁儒枚贾明彻暮翠朝红逆击凭霄雀平远披霜清检请帖日滋月益三荆三六九稍食石鼓文蝨瘕时时史胥十翼束贝含犀烃燍凸凸囊囊外第为力无脚蟹五十弦藓驳险塞小肠疝气谢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