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意思、地大物博的详细解释
地大物博的解释
[(a country) vast in territory and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指国家领土辽阔,资源丰富
地大物博,蘖牙其间。——唐· 韩愈《平淮西碑》
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详细解释
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梁启超 《新民议·叙论》:“加以 中国 地大物博,国民性质之复杂……今乃取一羣中种种问题而研究之,论定之,谈何容易!” 鲁迅 《准风月谈·黄6*祸》:“ 德 皇的所谓‘黄6*祸’,我们现在是不再梦想了,连‘睡狮’也不再提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章上也不很看见。” 王荣辉 《拳拳寸草心》:“他在实习中跑遍了祖国南北,他看到了祖国的壮美,看到了祖国地大物博。”
词语分解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底子:质地。 天
- 博的解释 博 ó 多,广,大: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博奕。赌6*博。 专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地大物博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地大物博”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
一、定义与构成
“地大”指疆域面积广阔,包含陆地、海洋等地理空间;“物博”强调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涵盖矿产、生物、水等资源。两者结合,既体现地理优势,又突出资源禀赋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平淮西碑》中的“地大物博,蘖牙其间”。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进一步将其用于描述江南地区的富庶,使其成为表达国家资源条件的经典词汇。
三、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联合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如“地大物博的祖国”)。
- 情感色彩:多为褒义,用于赞美或强调发展潜力,但近代部分文献(如鲁迅作品)也反思过度强调此概念可能忽视深层问题。
四、对比与延伸
- 近义词:幅员辽阔、海阔天空(侧重空间);物产丰饶(侧重资源)。
- 反义词:弹丸之地、一隅之地(空间狭小);资源匮乏(资源短缺)。
- 应用场景:常见于地理教育、国情介绍、经济规划等领域,强调自然条件优势时使用。
五、例句参考
- 历史语境:梁启超曾以“中国地大物博”探讨国民性复杂问题。
- 现代用法:“西部地区地大物博,亟待开发”体现资源与发展的关联性。
- 反思角度:鲁迅提到“不再常提‘地大物博’”,提示需理性看待资源禀赋与实际发展的关系。
提示:该词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单一强调资源优势而忽视其他发展要素。更多例句及学术讨论可参考《平淮西碑》《官场现形记》等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地大物博》这个词意味着地球宽广辽阔,物种繁多。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地》的拼音是"dì",部首是 "土",总共有四画。
- 《大》的拼音是"dà",部首是 "大",总共有三画。
- 《物》的拼音是"wù",部首是 "牛",总共有八画。
- 《博》的拼音是"bó",部首是 "十",总共有十画。
来源:
《地大物博》这个词源自汉语中的成语,意为丰富多样的大地生命。
繁体字: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拼写没有明显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改变。
例句:
- 在这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地大物博的美景。
- 这个国家的生态系统非常地大物博。
组词:
- 地球、地面、地表、大海、大陆、大山、物种、物体、物理、博物馆、博士。
近义词:
广博、宏大、丰富、多样、辽阔。
反义词:
狭小、贫乏、有限、局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