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大物博的意思、地大物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大物博的解释

[(a country) vast in territory and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指国家领土辽阔,资源丰富

地大物博,蘖牙其间。——唐· 韩愈《平淮西碑》

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详细解释

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梁启超 《新民议·叙论》:“加以 中国 地大物博,国民性质之复杂……今乃取一羣中种种问题而研究之,论定之,谈何容易!” 鲁迅 《准风月谈·黄6*祸》:“ 德 皇的所谓‘黄6*祸’,我们现在是不再梦想了,连‘睡狮’也不再提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章上也不很看见。” 王荣辉 《拳拳寸草心》:“他在实习中跑遍了祖国南北,他看到了祖国的壮美,看到了祖国地大物博。”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地大物博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地大物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义指国家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从构词结构看,“地大”强调土地面积的广阔,“物博”则突出物产的多样性及储量充足。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常被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禀赋优势。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的释义,“地大物博”指“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多用于褒义语境,体现对国家资源条件的概括性评价。例如:“中国地大物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表述既包含地理空间特征,又隐含对资源储备的肯定。

从语义演变看,当代使用中“地大物博”需结合具体语境辩证理解。例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该词在强调资源优势的同时,也需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资源无限”的认知误区。在语言学层面,成语中的“博”字取“多而广”之意,与“地大”形成空间与物产的双重维度互补。

网络扩展解释

“地大物博”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

一、定义与构成 “地大”指疆域面积广阔,包含陆地、海洋等地理空间;“物博”强调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涵盖矿产、生物、水等资源。两者结合,既体现地理优势,又突出资源禀赋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平淮西碑》中的“地大物博,蘖牙其间”。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进一步将其用于描述江南地区的富庶,使其成为表达国家资源条件的经典词汇。

三、用法与语境

四、对比与延伸

五、例句参考

  1. 历史语境:梁启超曾以“中国地大物博”探讨国民性复杂问题。
  2. 现代用法:“西部地区地大物博,亟待开发”体现资源与发展的关联性。
  3. 反思角度:鲁迅提到“不再常提‘地大物博’”,提示需理性看待资源禀赋与实际发展的关系。

提示:该词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单一强调资源优势而忽视其他发展要素。更多例句及学术讨论可参考《平淮西碑》《官场现形记》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纶编余滮洒濒死弊邑餐嚼侪辈齿记冲慎船骥攒簇邨舍错明代名词诞妄的识丁男帝胤东北虎都佼俄测凤女祠高洒工作站刮胡子果真鹤料符洪恩黄霉天患吏滑天下之大稽箭筩绞紟敬齐就谷决隙考妣口谈焜晃骊峯露冕马步毛皮门词敏迈宁济配填棚栏倾骇秦欢晋爱犬戎宂秽入监三千八万绳捆索绑深故讨帐外路人销钝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