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堂。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就经黌舍,略见书当;习武兵栏,偏知剑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达生 辞了母亲,又到书堂中去了。”
(2).书房。 唐 赵嘏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诗:“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 宋 陆游 《戏咏闲适》:“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堂已过旬。”
“书堂”是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及使用背景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梳理如下:
学堂(古代教育场所)
指古代进行教学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学校。例如宋代兴化地区官学兴盛,私人办学成风,形成“三家四书堂”的景象。北周庾信在《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中也提到“就经黌舍,略见书堂”,印证其作为教育场所的功能。
书房(私人读书空间)
指个人读书、写作的场所。唐代赵嘏在《送权先辈归觐信安》中描述“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宋代陆游亦有诗句“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堂已过旬”,均体现书房的文化意涵。
现代语境中,“书堂”一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较少作为日常用语,但在特定文化景点(如书堂山)或学术讨论中仍具生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书堂是指供人阅读、学习、讨论书籍的场所。在古代,书堂通常是供学子们诵读经典、讨论文史的地方,也是知识传承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书堂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土”,其中“言”是表示与语言、文学相关的部首,“土”则表示与土地、建筑有关的部首。
书堂的总笔画数为9画。
《书堂》一词最早见于《康熙字典》中,其释义为:“浓密书物的地方”,后逐渐演变为指代供人阅读学习的场所。
在繁体中,“书堂”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以“书堂”两个字来表示。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在《说文解字》中,书堂的写法为“書堂”。这种写法在古代书法中更为常见。
他们在书堂中倾听着老师的讲解,认真学习。
1. 书房:读书的地方。
2. 书籍:著作、文献。
3. 书架:存放书籍的架子。
4. 书馆:藏书、图书馆。
5. 读书会:相互讨论和学习书籍的团体。
近义词:学堂、书屋、阅览室。
反义词:菜市场、工地、田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