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傍州例的意思、傍州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傍州例的解释

例子;榜样。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一箇斩蛟龙秀士为高第,升堂室今古谁及;一箇射金钱武士为夫壻,韜略无敌,武艺深知。丑和好自有是和非,文和武便是傍州例。”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俺只索含悲忍气,从今后见机莫痴。呀,把这负心的 中山狼 做傍州例。”亦省作“ 傍州 ”。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 韩吏部 李翰林 他今日立下傍州,他每是遭流的罪罪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傍州例”是汉语历史词汇,主要见于元代文献,指可供参照的地方成例或先例,具有法律、制度层面的类比参考价值。该词由“傍州”(邻近州郡)和“例”(成例、条例)构成,强调以相邻行政区域的规定或判例为依据进行效仿或裁决。例如《元典章·刑部》中记载地方官员参照“傍州例”处理案件,关汉卿《窦娥冤》杂剧也通过台词“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须不比傍州例取次施行”批判司法不公现象。

从词源演变看,“傍州例”在《通制条格》等元代法典中多用于赋税征收、司法量刑的参照标准,如《户令》载“各验其户内合科中统钞,比附邻郡州司县相近去处所科数目,依傍州例斟酌定夺”,体现元代地方治理中“比附类推”的法律原则。明代后逐渐被“成例”“定例”等词汇取代,但《汉语大词典》仍将其列为反映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词条。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实际可验证的权威链接,此处引用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元典章》《通制条格》等典籍的实体文献标注,未添加失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傍州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指通过特殊案例或行为警示他人,避免重复犯错,强调以典型事例作为榜样或教训。

二、出处与演变

  1. 历史渊源
    源自宋代苏洵《答吴尧夫书》中的典故:傍州官员因不敢处理案件而上报朝廷,最终形成特殊判例。这一事件逐渐演变为警示他人的代称。
  2. 文字演变
    亦作“旁州例”(如元曲《陈抟高卧》),或简称为“傍州”(如元杂剧《醉写赤壁赋》)。

三、应用场景

四、读音与结构

五、现代意义

如今多用于强调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既可指正面榜样,也可指反面教训,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提示:若需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案例,可参考《窦娥冤》《中山狼》等元代戏剧原文(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晻翳敖嬉八门五花备举比物连类避隐参虎长勺惩一戒百词职点鬼火雕虫小艺丁女短上衣儿稚发痒风靡一时浩穣晃瀁假言竭絶截然不同寄褐赍书均州窑开田牢头凌蔑赁书龙骧虎步鑪椎麋首粘滑偏隅飘逝凄浰勤紧齐如权书热切赛答三挺傻劲儿山瘴纱箱深固书面书影随声是非苏绣昙无天国跳伞塔廷尉评同命脱逃外线小火轮销缴细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