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偶方的意思、偶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偶方的解释

中药方剂名称,“七方”之一。指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合成的方剂。亦指两方相合而成的复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上·七方》引 张从正 曰:“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谓之复方,皆病在下而远者宜之;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偶方,在中医方剂学中,指由双数(偶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其核心特征在于药物配伍的数量为偶数(如二味、四味、六味等),这种配伍形式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治疗思想,旨在通过药味数量的均衡搭配,达到协调阴阳、平调寒热或攻补兼施的治疗目的。

据《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记载,偶方的概念源于古代医家对药物配伍规律的总结。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在具体应用上,偶方常用于治疗病性相对复杂、需要兼顾多方面矛盾(如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证。例如,由两味药组成的“芍药甘草汤”(芍药与甘草),芍药酸寒益阴柔肝,甘草甘平补中缓急,两者相配,一酸一甘,化阴缓急,共奏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效,体现了偶方调和阴阳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方剂的分类方法多样,“偶方”主要侧重于药味数量的奇偶属性(与“奇方”相对),这与按功效(如汗、吐、下、和等)、按组成结构(如复方、单方)等分类标准不同。现代方剂学在研究和应用时,更侧重于方剂的具体功效、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及临床适应症,药味数量的奇偶性虽有其传统理论依据,但并非评价方剂优劣或选择应用的唯一或首要标准。其价值在于体现了古人在方剂配伍中对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偶方”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领域理解:

一、作为成语的“偶方”

  1. 基本含义
    指“偶尔、间或发生的事情”,常用于形容不常见的事件或行为,也可表示某人偶尔出现。
  2. 结构与来源
    由“偶尔”和“方”组成,其中“方”表时间或方位。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杨慎的《太和正音谱》,后被收录于辞书,现代汉语中用法更广泛。

二、中医术语中的“偶方”

  1. 定义与分类
    属“七方”之一,指药味数为双数或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剂,亦包含两方合成的复方。例如:
    • 单偶方:仅两味药配伍,如“桂枝附子汤”;
    • 复偶方:药味数为偶数(如四、六、八味),或由两方合并而成。
  2. 应用原则
    适用于病因复杂、需多味主药协同治疗的病症。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含八味药,主药为肉桂、附子),即典型偶方。

总结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词义:日常语境中表“偶尔”,中医领域则为特定方剂类型。若需更专业的医学解释,建议参考《中医方剂学》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媕婀百舍重趼抱诚守真薄雾不近道理醇粹醇淡輴欙楚俗大家夥斗殷牛烦纡焚券缟鹤公私分明怪模怪样贯襁海服还睨好歹鸿号匠丽旌褒胫大于股惊矍精神涣散静镇狂涛骇浪愧耻老着脸辽东帽列柏离诡灵龟令人捧腹麦斛千金菜迁莺出谷切用秦女楚珠勤任亲辱秋卷启羞兴戎入山符三吾唼食识乘除树腰私邸缌衰佻宕同符铜竹抟力为甚无私崄要歊热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