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辽东帽的意思、辽东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辽东帽的解释

三国 魏 管宁 学行皆高,避乱 辽东 ,“常著皁帽,布襦袴”,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 辽东 帽,清操厉冰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辽东帽

“辽东帽”是中国古代典故性词汇,特指东汉隐士管宁避居辽东时所戴的素色帽子,后成为清高隐逸、坚守节操的文化象征。其核心含义源于管宁拒绝出仕、躬耕自守的事迹,承载着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涵。


一、词源与字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辽东:指汉辽东郡(今辽宁辽阳),为管宁隐居之地。
    • 帽:古代头衣,此处特指管宁所戴的皂帽(黑色布帽),象征朴素的隐士生活。

      字面组合即“管宁在辽东所戴之帽”,后浓缩为典故词。

  2. 深层语义

    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载,管宁避乱辽东三十七年,“常著皂帽”,屡拒朝廷征召㊟。其帽被赋予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意象,如宋代王安石诗云:“他日白衣霄汉志,暮年皂帽辽东情”(《寄张氏女弟》),即以“皂帽”喻淡泊名节㊟。


二、文化象征与典故流变

  1. 隐逸精神的符号

    管宁因不满乱世朝政,避居辽东讲学不仕。其“辽东帽”与三国徐孺子的“下陈蕃之榻”、晋代陶渊明的“漉酒巾”并称,成为文人标榜高洁的典型意象㊟。如《幼学琼林》载:“管宁割席,以判交游;子夏更冠,以戒鄙陋”,强调其道德示范性。

  2. 文学中的隐喻运用

    • 正用典故: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以“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颂扬管宁气节,类比自身忠贞㊟。
    • 反用引申:清代顾炎武《赠孙徵君奇逢》诗“皂帽辽东客,青门汉代瓜”,借指遗民坚守气节。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原始史料

    《三国志·管宁传》:

    “宁常著皂帽、布襦袴……文帝即位,徵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

    (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 辞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辽东帽”:

    “指三国魏管宁隐居辽东时所戴的皂帽。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3. 文化史研究

    学者余英时指出,管宁的“辽东帽”与汉末隐逸传统结合,成为士人对抗政治污浊的精神符号(《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参考文献来源

㊟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 程登吉《幼学琼林》,岳麓书社,2015年。

㊟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网络扩展解释

“辽东帽”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典故,主要用来比喻清高的节操。以下是详细解释:

1.典故来源

2.象征意义

3.与其他说法的辨析

4.使用场景

“辽东帽”核心含义源于管宁的典故,代表清高节操,需注意与后世误传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百晬杯币悖晦鄙贱伯成子高谶词晨暾颠覆奠酹掉三寸舌东汇翻涛法诛匪石匪席甫竁负挽赶熟各不相谋贵宦寒香火伏胡同角鲤叩颡老实话廉方梨花板廪增流星赶月幔省免遣棉子油命彩末减难能弄参军派徵偏侧辟恶平陵东樯竿迁逝乾施洽孰妻儿老少青毫齐女门启涂气焰嚣张饶纵疏籁树末天毕涂歌往古尉解卫生院文柄下不了台销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