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挽联的意思、挽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挽联的解释

[elegiac couplet] 哀悼死者的对联

详细解释

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 胡适 《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 冰心 《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张太史联》:“ 玉 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 傅相 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学特征和社会功能。以下从定义、历史、特点、用途及创作要点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挽联又称哀挽联,是以对仗工整的联语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敬意,常见于灵堂、花圈或祭幛。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情感真挚性:需结合逝者生平事迹,体现真实情感;
  2. 文学艺术性:讲究平仄对仗,多采用五言或七言句式;
  3. 社会功能性:既悼念逝者,又慰勉生者,具有教化意义。

二、历史渊源 起源于北宋时期,现存最早记载见于《石林燕话》中苏子容为韩康公所作挽联。明清时期逐渐普及,至近代成为丧仪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作规范

  1. 内容要求:

    • 侧重颂扬逝者功德(如"旗扬滇省,军震川疆"赞革命功绩)
    • 必用哀悼语(如"泪枯血竭"等悲怆表达)
    • 避免负面评价,保持积极立意
  2. 形式规范:

    • 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协调
    • 常见格式:上联写"沉痛悼念XXX",下联署"XXX敬挽"
    • 字体多选用楷书、行书等易辨识书体

四、应用场景

  1. 悬挂于灵堂两侧(如通用联"江河大地存忠骨,哀泪悲歌悼英灵")
  2. 书写于花圈挽条
  3. 镌刻于墓碑或纪念场所
  4. 编辑成册作为家族纪念品

五、特殊类型 除通用挽联外,还有:

附经典示例:

上联:三登庆历三人第
下联:四入熙宁四辅中
——苏轼挽韩琦联(现存最早挽联)

如需查看具体创作技巧或更多范例,可参考、2、6、9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挽联

挽联是指陪葬物上贴的对联,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它常常放在灵车或遗体上,也可贴在墓碑上。挽联一般由四句组成,上下联对仗工整,用诗词表达追思之情。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挽联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肉(⺼),所以它属于手部的字。它由11画组成。

来源

挽联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挽联的创作源自古人对于亲友去世的哀悼之情。最初,挽联并没有限于对对联,而是以诗句和散文形式表达。

繁体

挽联的繁体字是「輓聯」。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中的挽联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挽聯」、「䘂聯」等。

例句

1. 挽联上的四句诗深深表达了家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他亲自为父亲写下了动情的挽联,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怀念。

组词

1. 挽联:陪葬物上贴的对联,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2. 挽詞:用来悼念去世的人的诗文。

3. 挽歌:为死者吟唱的哀悼诗。

近义词

1. 哀悼:对逝者表示悲伤和追思。

2. 悼词:用词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哀伤。

反义词

欢庆:庆祝、喜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