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头跣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方伯公遗事》:“先祖 方伯公 ,年九十餘,读书排纂不輟,虽盛夏,衣冠危坐,未尝见其科跣。”《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汪梅湖 《田家杂咏》:“科跣各真率,貌简情乃亲。”参见“ 科头跣足 ”。
“科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科跣(kē xiǎn):指「露头跣足」,即不戴头巾、光着脚的状态。该词由两部分组成:
此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通常用于描述古人简朴、不拘礼节的形象,或特定仪式中的装束。
由于“科跣”属于生僻词,具体出处和使用案例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礼仪研究资料。
科跣(kē xiǎn)是一个汉语词汇,又被称为“科霰”。下面将为您介绍科跣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同时也会提及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科跣由两个部首组成:「禾」和「足」。其中,禾为上部部首,足为下部部首。根据它们的顺序,禾在足上面。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科跣的总笔画数为12画。禾部部首表示与农业有关,足部部首表示与腿部、行走有关。
科跣典源出自《庄子·九宫》:“欲学方术者,则跽而科跣,以期相知也。”意思是指为了学习方术,需跪着行礼并交流。从这里引申出的“科跣”一词,表示虔诚学习、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姿势和行为。
科跣的繁体字为「科霰」,在写法上与简体字有所不同。
古代汉字写法有时会与现代略有不同。科跣在古时候的写法中,足部部首在禾部部首下面(禾位置保持不变,足部部首底部连接到禾部底部)。
1. 他虔诚地科跣在前辈面前,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2. 在传统礼仪中,科跣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敬意的方式。
科学、科技、跣行等。
跪拜、叩首、鞠躬。
傲慢、无礼。
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科跣”这个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