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牛头阿傍 ”。亦作“ 牛首阿旁 ”。1.佛教谓地狱中的鬼卒。语本《五苦经》:“狱卒名阿帝,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卷八四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傍,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鑊汤中,煮之令烂。”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李孝寿》:“贵人就坐,女妓环列左右,忽拊掌一声,悉变为牛头阿旁之属,奇形丑貌,可怖可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 魏经歷 ﹞言一出,即有牛首阿旁执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 吕湛恩 注:“牛首阿旁,恶鬼名。”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 印度 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
(2).喻指凶恶可怖的人。《新唐书·路岩传》:“俄与 韦保衡 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琴心 ﹞最后为 李 姓者挟持,牵连入狱,虽缘情得保,犹守以牛头阿旁也。”
"牛头阿旁"是汉语中源自佛教文化的复合词,指地狱中牛头人身的狱卒形象,具有惩处恶人的职能。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佛经译本,《法苑珠林·六道》载:"地狱卒名阿旁,如牛头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来源:《法苑珠林》卷四十六)。
从词源结构分析:
该形象在宋元时期融入道教体系,《云笈七签》记载其"持铁锤,司拔舌地狱"的职能(来源:《云笈七签·地狱考》)。明清小说中多用作惩戒象征,《聊斋志异·席方平》有"牛头阿旁,持械恫吓"的描述,强化了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审判者形象。
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宗教语义场属性,强调其作为"佛教地狱概念具象化产物"的文化定位(来源:2012版《汉语大词典》第7册)。
“牛头阿旁”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演变,可参考《五苦经》《新唐书》等文献原文。
瀑沫碑兽臣附憧憬闯门处业丛葬电压互感器敦敬芳蕙高瞩亘天构敌光芒万丈国际贸易衡命闳肃滑和鹄鹤湔裳减瘦金兰尽年技术性咎由自取激枭卷叶虫陵居龙船路人绵挛籋口溟壑磨缠男巫驽怯丕承屏迹窍会起水取信于人戎务善举沈宋体时势水仓铜鱼透信屠膊穨顔外动字罔车微宵未曾武成吴承恩乌爹泥雾结烟愁飨荐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