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沈宋体的意思、沈宋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沈宋体的解释

指 唐 沉佺期 、 宋之问 所作的诗体。诗自 汉 季以迄六朝,格调屡变, 沉约 、 庾信 音韵婉谐,属对精密;至 佺期 、 之问 益以靡丽,学者宗之,称为 沉 宋 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沉 宋 体。”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 沉 宋 体, 佺期 、 之问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沈宋体是初唐时期由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共同确立并推动成熟的律诗体制,特指在声律、对仗及篇章结构上高度规范化的五言律诗形式。其核心贡献在于完成了近体诗格律的定型,被后世视为唐代律诗发展的里程碑。主要特征与意义如下:

一、声律的精密化

沈宋体严格遵循平仄交替与粘对规则,确立"两句一联,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声律框架。他们系统总结了南朝"永明体"以来的声律实践,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二元化体系,并固定了律句的平仄组合模式,使诗歌音韵和谐且具有规律性节奏感。这一规范成为唐代科举试帖诗的标准,影响后世千余年古典诗歌创作。

二、对仗的程式化

在诗歌章法上,沈宋体明确要求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工整对仗。其对仗不仅追求词性、句式的对称,更注重意象的凝练与意境的统一,如宋之问《度大庾岭》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通过地理方位与情感投射形成精密对偶,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规整性。

三、体制的定型化

沈宋体确立了五言律诗的八句四联基本结构:首联破题、颔联承叙、颈联转意、尾联收结。这种起承转合的章法,使诗歌在有限篇幅内实现意脉的完整流转。例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开篇叙事,至"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收束抒志,展现严整的谋篇布局。

四、文学史地位

《新唐书·宋之问传》明确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这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体向近体的关键转型,为盛唐律诗高峰奠定技术基础。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前。"

参考文献来源:

  1. 《新唐书·文艺传·宋之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沈宋体"词条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沈宋体”有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含义:

一、文学史上的诗体概念(主流解释)

  1. 定义
    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创立的五七言律诗体式。他们继承六朝声律理论,完善了平仄粘对规则,标志着近体诗(律诗)的定型。

  2. 核心特点

    • 形式规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确立律诗的粘对规则,摆脱永明体“八病”束缚。
    • 内容题材:多为宫廷应制、侍从游宴之作,词采靡丽。
    • 代表作品
      • 沈佺期《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
      • 宋之问《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
  3. 历史地位
    被后世称为“律诗别称”,对唐诗格律化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二、成语解释(少数来源观点)

少数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其中“沈”指沉默,“宋体”借指文字。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学佐证,可能与文学术语存在同名混淆。

建议:在文学研究或历史语境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涉及语言学或成语考据,需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饱经风霜槟椥蠙珠传嚷黜殡春期处士星醋户电话局鲽离鹣背迭棋东坡肉服礼榦河归泉蚝山褐煤花好月圆火居道士鉴湖建置肌革击鼓旌节花精练酒纠久已卷云纹轗轲口乾舌燥鲙鲙乐圣利滚利隶户林巘马夫买笑钱名不正,言不顺婆律任待仁恕日曜荣观散闲三趾设论识鉴室市水渍说夸韬采韬蓄腾驹慝伪庭坚通往统子渥泽武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