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姓改物的意思、更姓改物的详细解释
更姓改物的解释
谓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 韦昭 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三国 蜀 刘禅 《出军诏》:“ 曹操 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 丕 孤竪,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
词语分解
- 更的解释 更 ē 改变,改换:更正。更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更定(改订)。更迭(轮流更换)。更递。更番。更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 改物的解释 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后因以指改朝换代。《左传·昭公九年》:“ 文 之伯也,岂能改物?” 杜预 注:“言 文公 虽霸,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
网络扩展解释
“更姓改物”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王朝更迭时伴随的政治象征性变革。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读音:gēng xìng gǎi wù
- 含义:指王朝政权更替后,新统治者通过“更改姓氏”(象征权力转移)和“改革制度”(如历法、服饰等)来确立新朝的合法性。
历史背景与出处
- 来源:出自《国语·周语中》。周朝大臣提及若统治者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则可开创天下新制。
- 注解:三国时期韦昭解释,“更姓”指改换统治家族姓氏,“改物”包括修订历法(正朔)和变更服饰颜色(服色),均为古代政权更迭的标志性举措。
应用与例句
- 典型用例:三国时期,刘禅在《出军诏》中批判曹丕“盗据神器,更姓改物”,指责其篡汉自立的行为。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描述政权更替时的制度变革,含中性色彩。
补充说明
- 与相似成语区别:不同于单纯指改朝换代的“改朝换代”,该词更强调制度与象征层面的革新。
- 现代引申:偶用于比喻彻底改变身份或环境,但此用法非传统核心义(注:的引申解释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国语》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更姓改物: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取一个新的姓氏或改变物体的名称,以改变个人的身份或物品的属性。
拆分部首和笔画:更(曰口)姓(女儿人)改(巩心)物(牛)
来源:《更姓改物》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命名习俗和物品重命名的传统。在古代,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姓氏来追随某个重要人物或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物品的名称也可能被改变以反映新的用途、功能或审美需求。
繁体:更姓改物(繁體:更姓改物)
古时候汉字写法:更姓改物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因为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然而,基本的形状和结构保持一致。
例句:她决定更姓改物,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组词:改姓、改名、改称、改头换面
近义词:改朝换代、改头换面、脱胎换骨
反义词:保留本名、保持原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