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散。《周书·于翼传》:“数十年委积,一朝麋散。”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既不能任,则其权将麋散堕落,而终不能以自有。”
“麋散”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麋散”意为“碎散”,指事物破碎、分散的状态。该词在古籍和近代文献中均有使用,例如《周书·于翼传》提到“数十年委积,一朝麋散”,形容长期积累的事物突然散落。
出处与用法
字义解析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mí sàn,注音为ㄇㄧˊ ㄙㄢˋ,属并列式合成词。
总结来看,“麋散”多用于描述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破碎、分散状态,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周书》或梁启超相关著作。
麋散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汉字词语,它是由两个部首构成,分别是“鹿”和“散”。其中,“鹿”是表示麋鹿的意思,而“散”则表示分散、离散的意思。
根据笔画数来分析,麋散一共有13个笔画。其中,部首“鹿”相当于两个笔画,而部首“散”则相当于11个笔画。
麋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九辩》中,被用来形容麋鹿四散逃离,表示大乱、混乱的局面。
在繁体字中,麋散的写法仍然保留原有的形式和意义。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麋散的写法也与现代相同,没有产生较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麋散的例句:
1. 此地曾发生一次麋散的事件,使得附近的动物都四散而逃。
2. 城市的麋散一直持续了好几天,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一些与麋散相关的组词:
1. 麋鹿:指的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鹿类动物,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
2. 麋穴:指麋鹿栖息或藏身的地方。
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四散、散乱、混乱。
反义词:集中、聚拢、整齐。
通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麋散这个词的含义和起源,以及它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形态和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别人正在浏览】